王家屏(1535——1603),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人。从小受过正统的伦理纲常教育,十三岁名列秀才,二十几岁得中举人。三十三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十二年(1584)十二月由日讲官提升为吏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万历十八年(1590)秋七月,王家屏升任礼部尚书。任首辅之职半年,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致仕(退休)归里。 

  王家屏天赋聪颖,才思敏捷,智力过人。据说:“凡为文,不属草,含毫沿吟,一挥而就,闭门散帙,不闻诵读声,过目辄不忘。”无论大小著作均出人意表,即“谈吐巧捷,四座尽倾。”万历皇帝钦佩他的宏深经术和端庄的气质,常常在左右面前称他为“端人”。御题“责难陈善”字以赐。 

  家屏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一直担任首辅,神宗和皇太后十分器重,凡议事多能言听计从,当时举朝文武莫不对之阿谀奉承,而家屏却秉公相待。张居正患病,朝内大臣无不奔走于祠庙之间为他祈祷阳寿,而唯家屏不为。但在张居正离开人世不到两年,群臣就发泄对张的积怨,纷纷上书皇帝,谴责张居正,首先剥夺了张三个儿子的官职,继而撤销了张居正本人生前所得的太师头衔。万历十三年(1585)九月,皇帝以“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的罪名将张居正黜免,并公布天下。这时家屏却给侍御写信,为张家后代解脱。 

  王家屏在阁数年,推诚秉公,不植私交,正色立朝,得到朝野的肯定。明朝延续到万历年间,国尽民贫,一片荒凉。皇帝疏于朝政,嗜酒、恋色、贪财,崇尚道教。家屏作为辅相常常“进谏”,特别是在争“国本”(立太子)问题上,尤为突出。万历二十年(1592),皇长子朱常洛年已十一岁,尚未入学,朝臣们疑虑,如此下去,朱常洛将是个愚昧无知的君主,怎样主持国家大事呢?同时对神宗的用心也产生了怀疑。于是以李献可为代表,不少人联合向神宗皇帝上书,恳请让太子接受教育。神宗以“违旨诲君”的罪名,将李献可降职外调,其余伙同者夺俸半年。此御批下到内阁,家屏拒不执行,将“御批”封还。神宗严厉斥责王家屏“迳驳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礼体。”王家屏却说:“所以敢激聒敢封还者正恃皇上之圣明,无一言不纳;皇上之宽大,无一物不容也。”绝妙地嘲讽了心地狭窄的万历帝。万历十八年,王家屏因神宗政事不亲,储位不立,摈斥忠谋为理由,连上两疏请求辞职,万历帝不允。后又上两疏恳请,才准奏去职返乡。万历三十年(1603),家屏与世长辞。葬入河阳畔御修坟内。卒后,先赠少保,后赠太保,并谥“文端”。现存著作有《复宿山房集》和《王文端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