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清风拂过辽阔的玉米地,秸秆还田的农机在田埂间穿梭,山阴县古城镇前射躲村凭着“土里刨金”的坚守与“邻里同心”的温情,走出了一条物质与精神相互协调的现代化富裕路。

作为传统农业村,前射躲村始终把“让土地多产粮、让村民多挣钱”作为物质富裕的核心。针对“散户种植效益低、养殖风险大”的问题,村党支部牵头引领找寻专人指导,重点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帮大家把玉米、高粱种得更优质——比如推荐抗旱高产的玉米品种,教大家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让亩均产量提高了150斤。玉米收获后,村里还主动帮村民对接销路:一方面联系周边需要玉米当饲料的养殖户;另一方面对接镇上的粮食收购点,让“自产自销”的玉米既不愁卖,还能卖上个好价钱。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单靠玉米自销,户均每年就能多挣800元;养殖业以“户养”的模式发展,该村聘请兽医定期防疫,去年全村牛出栏量50头,羊出栏量500多只,户均养殖收入2.5万元。

“不仅能挣钱,看病、养老、孩子上学也不用愁!”83岁的村民李月梅患有慢性高血压,以前总怕“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治不了”。如今,她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报销比例达85%,村卫生室配齐了常用药,每月还有村医上门随访;作为低保户,她每年能领6400元低保金,加上养老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村里像李月梅这样的老人还有5位,全都纳入了医保、养老保障体系。针对村里2名在读大学的贫困学生,村党支部还主动对接县里“雨露计划”,每人每年能领到3000元补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成了现实。

物质生活富起来的同时,该村的乡村文化生活也亮点纷呈,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农家书屋成了“充电宝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组织红色故事宣讲,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讲革命经历;每年的广场舞比赛更是村里的“文化交流喜日子”,阿姨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排练,比赛当天还会穿上鲜艳的衣服,围观村民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以前总想着去打工多存点钱,现在日子好了,能和乡邻们一起热闹着,能有这些热闹活动陪着,心里比啥都踏实。”30岁的在村青年郭泽民说道。作为村里的“技术达人”,他不仅帮村里老人们调试手机、代缴水电费,还开了个“短视频账号”,拍摄村里的玉米收割、牛羊养殖,偶尔还在视频里帮村民吆喝卖玉米,生活过得美滋滋的。(刘淑花 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