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山阴,桑干河畔候鸟游弋、生机盎然,两岸的草木渐露新绿、春意涌动,与蓝天白云上下交辉、动静相宜,奏响了一曲灵动和谐的生态乐章,也是山阴县厚植生态优势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的华丽蜕变

山阴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桑干河上游河段,湿地面积550.24公顷,湿地率64.08%,是维护永定河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保护晋北珍稀水禽栖息地的重要区域。2020年被认定为山西省第一批10处省级重要湿地之一。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阴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山阴县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两区建设定位,依托生态优先、治水兴绿的理念,制定了《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将桑干河湿地公园区划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3个功能区,推动湿地修复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为改善河道水体,实施了包括清河行动、清淤疏浚、拓宽河道等一系列水体修复工程,采用乔、灌、草等多层次绿化措施加固河岸,恢复了河道的生态景观。公园内绿化植树约500万株,树种达到240多种。同时,通过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逐步恢复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为了给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山阴县设立了“山西大学湿地科研基地”,设置了40个植物监测样方、10条鸟类监测样线、5个鱼类及水生生物监测样点,新建监测瞭望塔2座、观鸟台1座、生态监测站3处、2处水文水质监测点。巡护员王晋介绍:“我们设立了界桩、界碑、围栏护网、宣传牌、警示牌、标识牌,坚决清理非法垂钓、游泳者,合理引导保育区游览者,减少对保育区的干扰和影响。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站,专人专组保护候鸟、投喂食物。在候鸟迁徙季节,加强日常巡护以及昼夜值班制度,救护医治动物。”

科普宣教:守护生态的全民行动

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山阴县建成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的宣教馆,成立了“朔州市湿地科普宣教基地”“山阴县中小学教育基地”“山阴湿地保护研究中心”,组建了科普宣教专业队伍,发展了科普宣教志愿者。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大型宣教活动,重点对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湿地保护知识进行公益宣传。同时定期举办民俗表演、手工艺展示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的宣传效果。

“现在的桑干河真的太美了,尤其是早晨和傍晚来河边走一走、看一看,总觉得像是在江南水乡。”每到周末,霍志兰会带着孩子和父母来“打卡”桑干河湿地公园。如今的山阴县桑干河湿地公园,沿河道路贯通,打造了防洪、交通相结合的一体化功能线路,串联起了沿河旅游通道。在生态持续向好的加持下,桑干河流域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迎来了发展机遇。

文旅融合: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

“华夏煤业杯”环(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河阳湖自行车公开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暨环三晋自行车联赛(山阴站)、国际雪联高山滑雪赛区、“新浪杯”高山滑雪公开赛、“超级定点”滑雪公开赛、2024—2025全国滑雪定向挑战赛山西广武站等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暨文化旅游节活动在河阳广场热闹举行,不仅吸引了众多参赛者,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山阴县在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开启了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山阴县持续推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桑干河生态经济带,将蝴蝶谷、瑞云寺、南洲书院等周边景点有机串联,打造了4条精品旅游线路,以休闲观光体验的方式,带动旅游发展。原汁原味的石头房、古香古色的窑洞小院等独具当地特色的农家乐、民宿成了游客休闲、旅居的“诗和远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生态康养深度融合,特色文旅基地活力满满,带动周边乡镇群众就近就业,为山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桑干河流经山阴县5个乡镇、16个村庄、36公里,流域面积1651平方公里。桑干河灌区农田灌溉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可为周边村镇提供高效节水灌溉,切实增加附近农民的种植业、经济林等产业收入。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山阴县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创新治理,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下厚植发展的绿色底色,以高品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推高质量发展。(武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