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几天,朔城区小平易乡耿庄村的春节“仪式感”满满,日新月异的乡村生活,既承载着收获的喜悦,又饱含着奋进的雄心,一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暖阳中、新春里徐徐展开。

喜庆热闹的锣鼓敲起来,多姿多彩的秧歌扭起来。虽然天气有点冷,但在朔城区小平易乡耿庄村的村委会大院里,每天下午两点半,村里的四十多名文艺爱好者都会自发来到这里,扭秧歌、划旱船……个个精神抖擞,一招一式有模有样。村民王桂枝说:“每天排练,参加了这个活动,非常开心,身体也非常健康。”另一位村民李英花也说道:“感谢政府给我们农村人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老年人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欢快的鼓点、俊俏的扮相、艳丽的服饰、飞舞的彩扇、传神的表演,不仅扭出了老百姓幸福快乐的精气神,更传递着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憧憬。喜庆热闹的锣鼓、跃动有力的步伐让乡村的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味。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喜介绍说:“踢鼓秧歌是咱们朔州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深受当地人们喜爱。我们耿庄村一直有过年踢鼓拉花文艺队表演的传统习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村里一直没有组织这种活动。2024年10月底,我们村把喜欢踢鼓拉花的爱好者组织起来,传承传统文化,也让村里过个热热闹闹的大年。”

与村委会大院儿一墙之隔的农家院里,60岁的村民田爱枝正在和家人一起赶制一批花馍新订单。田爱枝介绍说:“晚上和好面,第二天早上才能蒸,用肥头发酵得发酵6—7个小时,接着把面醒好,馍馍口感才松软好吃。一直都是纯碱馒头,任何东西也不加,做的是糖包、豆沙包、鸡蛋韭菜素包,还有肉包子、年馍馍、花馍馍。”田爱枝一边麻利地捏着花馍,一边跟记者聊起天儿来。她说,耿庄村是典型的城郊村,从村里进城才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去开发区也就十几分钟的事儿。现在农村路修得特别好,村容村貌也整治得不错,顾客们更愿意自己来村里选购自己心仪的花馍和其他面食类食品。

76岁的村民王秉,同样对村里赞不绝口。“煤改电”清洁取暖工程实施以来,他就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家里暖和了,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多了,老两口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了。近年来,耿庄村这样一个小村落乘上了乡村振兴的东风,党员干部带头,全村上下协力,试种线椒让村集体经济成功“破零”,组建文艺队让村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发生巨大变化,实现村庄的美丽“蝶变”。见微知著,小小的村子也折射出朔城区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刘增 王丽花 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