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市场经营主体关心关切、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营商环境而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报告》以我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按照企业的设立、企业的要素保障、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的纠纷化解、企业的退出全生命周期展开,不仅展示出2024年全国层面营商环境各领域进展成效,更是辅以11个政策专栏、16个地方案例生动呈现改革实施效果;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更为地方政府部门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提供指导。

《报告》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关心关切展开,凸出了经营主体获得感,聚焦了经营主体在公平竞争、监管执法、知识产权等方面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具体说来,如《报告》在企业“进入市场”部分,主要介绍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提升企业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项目审批服务、电水网接入便利度等方面情况;在“要素保障”部分,介绍了如何保障经营主体获取资金、劳动、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情况。这不仅为企业开出了权力清单,更是对行政部门列出了责任清单。《报告》为经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作出了解答,也为经营主体从市场准入的门槛,到经营过程中的要素获取,再到遇到纠纷的解决机制等提供了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活力与制度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我国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聚焦市场经营主体关切,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优化路径。这一实践不仅推动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8亿户、新设企业年均增速保持6%以上的亮眼成绩,更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建设,始终以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坐标。新修订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改革成果固化为法律制度,并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当前,中国正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进入4.0阶段。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跨境信用信息互通机制,到海南自贸港试行“承诺即入制”,这些既接轨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智慧的改革举措,正在重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认知。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始终聚焦市场主体真实感受,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这种根植于中国治理智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营商环境建设之路,正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