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讯 今年8月初,历史悠久的木拱廊桥——福建宇德屏南万安桥被焚毁。木拱廊桥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我国遗留下的木拱廊桥仅百余座,大部分位于浙南闽北地区。由于本身材质原因,以及群众安全意识不强、文保措施薄弱、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木拱廊桥保护状况堪忧。专家建议,“预防性保护”与“预警性措施”双管齐下,探索文物有效保护、安全传承机制,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弘扬中华文明。
我国仅剩百余座木拱廊桥保护状况堪忧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致桥体烧毁坍塌。
万安桥焚毁引发舆论对木拱廊桥现状的关注。中新网载文说,木拱廊桥是我国传统木架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写道,“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惟中国有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廊桥在中国分布非常集中,大部分坐落在闽浙地区。据《浙江日报》报道,目前在浙南闽北山区保存有自宋代以来的各式木拱古廊桥100多座。但据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吴世丹调查,福建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30多年间,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所损毁的木拱廊桥多达50多座。
进入21世纪后,又有多座福建古桥被毁。以水患为例,2010年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就将南平市延冲福区毁;2016年,福州市闽侯县的三溪桥、龙津桥被超强台风“莫兰蒂”及其引发的山洪毁掉。这些被毁的木拱廊桥或被重建为水泥桥,或再未重建,令人惋惜。
人为因素直接影响木拱廊桥的寿命
建筑学者刘妍研究发现,木拱廊桥会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原因多为火毁或水毁,其中的人为因素值得重视。
——群众安全意识不强。木拱廊桥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常有村民在桥屋下休息抽烟,节庆时还会燃放烟花爆竹。2001年春节时,万安桥就差点毁手鞭炮燃放引起的火灾。廊桥还是当地人的信仰空间,村民会在桥廊中心的桥屋内设置神龛、供奉神祇。2005年,浙江景宁县梅漴桥就因端午祭祀遭到焚毁。中新网载文梳理,2004年古田半山桥、2006年屏南百翔桥、2011年武夷山余庆桥均毁于人为火灾。
——相关单位保护措施不力。近些年,文物保护单位对古桥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戴志坚说,多年前,浙江就把大部分廓桥上的神龛移走,温州还禁止在廊桥上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冥品等使用明火的行为。但这类保护措施并不多,更多地区的廊桥无论消防设施还是管理都不到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表示,比如这次焚毁的万安桥,2006年就已成为国保单位,国家文物局每年都有消防、防灾的专项经费。但火灾发生时却连预警都没有。
——人类活动成木拱廊桥“杀手”。造桥修路、水库建设、城区扩建等人类活动,也会使一些古桥改建或消失。例如,宁德屏南友谊桥因新建水库而消失,福安真武桥因交通需要在1989 年被改建为石拱桥。戴志坚说,新修的水库和一些水利工程抬高了水位,导致近年来廊桥频繁遭遇水灾。
做好“预防性保护”和“预警性措施”
多位文保人士表示,古廊桥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做好“预防性保护”,采取“预謷性措施”,做到有效保护、安全传承、合理利用。
——做好“预防性保护”。詹长法认为,木质古建筑易遭受水灾火灾本身是事实,但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还是追究事故发生前是否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需通过对建筑的状况监测和日常维护,减少文物受损可能性。
——采取“预警性措施”。福建工程学院历史建筑保扩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认为,在不破坏原有结构风貌前提下,布置烟雾报警器和内部防火设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可避免村民和游客在桥上抽烟带来的隐患。此外,文保单位多地处偏远,消防队伍不易到达,可考虑针对重点文保单位建设微型消防站,在第一时间处置火情。
——有效保护、安全传承。詹长法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几乎是停滞的,相比国外持续进行遗址维修的国家,国内古遗址保护工作的跟踪问效机制不健全、欠账太多。目前,国内文物保护工作仍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比如抢修快要倒塌的建筑,救急可以,治病谈不上。建议针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安全地传承进行积极有效探索,让文物健康地活起来,并融入社会生活中。(来源:内参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