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与奥地利建交50周年,两国领导人互致贺电,庆祝两国过去50年来在经贸投资、教育科研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奥地利作为欧盟表率,率先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奥双方互帮互助,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奥地利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对中东欧地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形成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因此,分析奥地利智库对于中奥经济合作前景的研判,对于发展两国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奥地利智库的涉华研究
自疫情发生以来,欧洲研究领域(European Research Area)智库有关中国话题的研究内容涉及“商业欧洲提交关于中欧关系的战略文件”“欧共体与中国举行首次高级别数字对话”“欧盟与中国举行研究与创新高级别对话”等话题。奥地利议程(Agenda Austria)智库发布了题为《中国城市跑赢欧洲国家》的研究报告,列举了中国十个城市经过购买力折算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欧洲十个国家不相上下。同时,奥地利议程也注意到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有所减缓。研究称,“在过去的2020年,这个亚洲巨人成为经济呈现出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WIFO)是一个具有国际科研合作能力的欧洲权威智库,为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提供科研成果。与欧洲科学界和欧洲决策者的持续交流,可以使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基础学术研究和经济政策应用之间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以便为解决社会经济挑战作出贡献,并为商业和经济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与国际项目合作伙伴保持着合作关系,不仅是欧洲危机研究所协会、欧洲宏观经济预测研究协会、欧洲建设(Euroconstruct)等组织的成员,还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撰写奥地利经济报告评级机构的咨询伙伴。
呼吁欧洲调整贸易政策
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项实证研究报告表明,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在欧洲的重要性急剧上升。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来自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进口产品增量明显。中国进口产品的增加在21世纪初期加速了欧盟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中国进口强度的增加对欧盟公司平均生产率的增长有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影响效果是结构性的。低端科技行业比高科技行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而跨国企业却因与中国进口的增加而获利,给生产率增长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报告认为,欧盟在出口活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进口份额在2003—2016年大幅增加:2003—2005 年为4.8%,2015—2016年达到7.5%。该报告援引欧盟统计局创建的行业分类标准,将行业分为四个技术类别:高(人工智能和制药行业)、中高(化学工业、机械和设备工程)、中低(金属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的制造)和低(纺织品的生产或家具的制造)。一个经济体能否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受益,也可能取决于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或跨国公司比例较高的国家更有能力应对中国进口增加带来的变化。因而,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提出建议,欧盟的贸易政策应做出迎接变化的准备,力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奥经济的未来合作领域
基于此,一些奥地利专家认为,中奥经济发展在一些领域能找到未来合作的可能,比如用于捕捉企业与企业(B2B)流程的数字化技术、5G技术、生物技术、制药和医疗技术、冬季体育用品行业、生态建筑、电动汽车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金融服务行业等。
由于中国在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先地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现在也已进入面向未来的车辆和智能驾驶技术领域。此外,传统汽车行业的公司具有巨大潜力,因为市场对高品质汽车零件的需求仍然存在,而奥地利供应商以塑料零件、电子产品、传感器和金属零件的质量而著称。与此同时,通过现代化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高汽车行业的生产率,对中国来说很重要,轻型汽车研究、动力总成工艺优化、车辆工程和设计领域的专有技术,均能成为中奥双方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此外,奥地利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司也可以从中国汽车行业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和电动交通的融合中受益。
(作者:王婀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