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朔州 精彩纷呈
——朔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朔州市委干部下乡办公室 雷福海
塞外朔州、历经传奇,这方热土、演绎巨变;
从远古“峙峪人”的刀耕火种到当代新城电流煤涌;
从20年前的塞外小县到新世纪的幸福新城;
这里孕育着右玉精神、朔州速度、塞外豪情;
这里践行着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综改试验。
今天,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超常思维、大胆谋划、精彩转型、跨越发展,又拉开了打造“三新朔州”、“四化基地”、“幸福新城”的通篇剧目。一个政通人和、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的新朔州正雄起在塞外大地。
快速崛起的朔州
朔州地处山西北部,东达北岳、南扼雁门、西望黄河、北抵塞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乌金墨玉”的资源优势,赋予了朔州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9年建市以来,历届市领导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维艰中奋发前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奋斗中成就辉煌,用扎实的脚步踏出了一条阔广畅通的希望之路,用勤劳智慧谱写了一曲壮丽辉宏的时代乐章。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4元,均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了一番。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朔州2008年名列全省第二,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一,并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优秀市。
这惊人的发展速度,凝聚着市领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情怀;这辉煌的骄人业绩,记载着朔州人民追求美好、追求幸福的创业豪情;
今天,新一届市领导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定了“核心在转型、重点在项目、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工业新型化推动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生态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明确了“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发展方向,给“十二五”的朔州更描绘了一幅精彩的宏伟蓝图。锐意进取的朔州正以励志转型、争先发展、竞相跨越的生动实践,铸就着新辉煌、创造着新奇迹。
工业新型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
朔州是“乌金黑玉之乡”,也是“电网星布之地”。谈论朔州,煤电是挡不住的诱惑,躲不掉的问题,放不下的选择,绕不开的话题;评断朔州,煤电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主导着区域经济,成就着朔州的发展。但是,朔州在享受煤电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工业单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朔州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经济单一的发展现状,走出一条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之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循环经济为路径,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园区基地为承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市上下以转型跨越为重点,以工业新型化为抓手,强力推进、突破瓶颈,使新型工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煤炭产业聚集发展。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使地方煤矿由原来的134座减少为66座,产能由原来的6156万吨/年提升为8490万吨/年,平均单井生产规模由45万吨/年提高到128万吨/年,矿井回采率由20%左右提高到75%以上,煤炭产业走上了集聚化、安全化的发展道路。今年1-8月份,全市共生产原煤1.2亿吨,洗精煤800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和14%,为全市工业增长贡献22个百分点。
——电业产业蓬勃兴起。全市电力产业由过去单纯的火力发电拓展为煤矸石、风电、太阳能、秸秆等多种发电网络。全市装机容量由建市初的120万千瓦发展为2011年的455.1万千瓦。年发电量250多亿度,按人均计算全国第一。十二五末预计全市发电厂将达到38家,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00万千瓦,煤矸石装机647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350万千瓦,其它新能源装机容量10万千瓦,电力产业将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型产业快速雄起。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了像山西晶都太阳能、三元碳素、恒源瓷业、晶屹陶瓷、吉星生物制药等一大批名星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全市新上转型转产类项目144个,总投资287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煤电为主导,涵盖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日用陶瓷、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16个行业的新型工业生产体系,改变了朔州单一的煤炭产业格局。
——循环经济彰显特色。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循环就是抓转型,抓高端就是抓跨越的发展思路,立足粉煤灰、煤矸石、固废排放和堆存量大的实际,紧紧抓住朔州获批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煤—煤矸石—电;煤—电—粉煤灰_氧化铝(氧化硅)—铝和铝制品;煤化工;煤—煤矸石(粉煤灰—电厂脱硫石膏)—新材料等4条循环产业链,并把中煤平朔、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富甲工业园按照全国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去打造,确保“十二五”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以上,非煤产值占到全部产值的30%以上。
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绿色生态安全特色的农业体系初具雏形。
朔州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优质农业的集聚区,全市共有耕地548.9万亩,人均亩数全省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使朔州农产品独具特色、享誉全国。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设施农业、生态畜牧、特色产品为抓手,全市共铺开农业现代化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151亿元,使朔州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形成规模,特色品种精彩纷呈。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重点推进设施农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全市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三个20”工程扎实推进;优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六大种植基地基本形成;80万亩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多种农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平鲁红山荞麦,山阴燕麦,应县大蒜,右玉沙棘,城区大葱等走出朔州,走向全国。设施农业以每年4万亩的速度推进,“十二五”末将达到25万亩。山阴循环农业示范园、红旗牧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能源中心合作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使朔州逐步成为立体农业的崭新创造,生态农业的尖端地带,有机农业的成功尝试,观光农业的精美绝唱,未来农业的辉煌领域,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
——畜牧养殖形成基地,区位优势大为凸显。按照“做生态文章、打乳业品牌、建畜牧强市”的发展构想,全市基本形成了优质奶牛、优质肥羔羊、标准化生猪和现代化蛋鸡四大生产基地。现已建成500头以上的奶牛小区145个,奶牛存栏达到16.5万头;1000只以上的养羊小区66个,肉羊饲养量达到300多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54.7万头;蛋鸡产量2.3万吨。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农民人均牧业收入4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并建成标准化的机械挤奶站504个,畜牧服务中心站35个。基本走出了一条以园区促规模、靠规模带基地、凭基地联农户、农牧结合、以农牧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龙头企业强势发展,名优品牌纷纷亮相。市委、市政府按照“抓龙头带基地、联农户阔市场、兴产业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龙头企业门类齐全,原料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年延伸,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217家。其中,乳制品加工企业9家,共建成液态奶生产线51条,奶粉生产线16条,冰淇淋生产线5条,年可加工鲜奶100多万吨;屠宰加工企业12家,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150多万只,猪60万头;粮油加工企业40家;蔬菜加工企业35家;饮料等加工企业12家。国内知名企业伊利、蒙牛、雅士利、雨润、汇源、六味斋等落户朔州。本土的古城乳业、天鹏农牧、中大科技、旺发养殖、玉龙杂粮正在崛起。鑫邦燕麦、豆面面茶、杂粮丝面、无矾粉条、红山荞麦、应县大蒜、沙棘饮料、乾宝黄芪、图远香葱、辈辈龙、棉白糖等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今年投资53.76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投资16亿元占地676亩的山西华北(怀仁)皮革城项目已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种最全的皮革产品交易中心和世界中高档皮革产品批发零售营销基地。
市域城镇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城乡格局正在形成。
按照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城镇布局,围绕朔州城乡空间布局的“135555”工程,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有特色建设、大力度投入、严要求管理,先后共铺开了城镇化建设项目94个,总投资171亿元,实现了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跨越,一个让外地人羡慕、本地人自豪、投资者向往的幸福家园悄然崛起在塞外大地。
——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按照“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主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提升中心区、改造旧城区、拓展新市区、打造生态区”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五城联创奋斗目标。先后投资74亿元完成和铺开了通路工程、水源工程、供热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净化工程等六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城市建设由过去的7.8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形成了158平方公里的城市大框架。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8%,城市居民气化率达到7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共绿地7.8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一个“宽阔路街达四方、通忂大道卧彩虹;城西森林放眼绿、城中水系满目清;城东田畴连阡陌、城南文脉贯古今”,布局合理、框架成型、道路贯通、功能完善、天蓝水碧、园林相间、楼群别致、风景独秀的幸福新城冉冉托起。
——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上,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产业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社会保障一体化开展、社会管理一体化进行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不断强化城镇产业功能,全面提升城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幸福新县建设,使区县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朔城区抓住被列入全省老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三大试点区的大好机遇,先后铺开了54个总投资200.7亿元的市域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平鲁区按照“一城十镇百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累计投资48个亿,完成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生态建设等260多项重点工程,城市品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山阴县以“六横九纵”城镇化建设为框架,以数字化城市建设为目标,集中实施大县城扩容提升工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大幅度跨越;怀仁县以提升县城档次、提升宜居水平为目标,先后投资213.6亿元用于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形成了“一路一式、一街一景”的城市格局;应县以打造旅游大县为目标,以建设宜居县城为抓手,提升景区功能、创优服务环境、解决民生问题,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右玉县按照“一城一区三镇五十村”的城镇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提升功能、建管并重,重点实施了六大市政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县的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此基础上全市按照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的集镇建设思路,重点抓了4个县城、8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市域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上,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矿扶持、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全市每年以100多个村的建设速度推进,现全市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总数达到了620个,形成了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移民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和旅游观光型六种建设模式。并对百人以下的354个村庄进行了移民搬迁,完成移民搬迁人口2.4万人。下乡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先后投资4.7亿元为山区农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确立了产业扶贫项目,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最近全市又开展了“百万农民大行动,集中治理脏乱差”和“净化、美化、亮化”三化行动,广大农村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城乡生态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立市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变为现实。
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生态是生命延续的不竭源泉。朔州人民正是对绿色生命的向往,对绿色事业的执着,对绿色价值的追求,才换来了今天环境建设的绿色春天!
——生态建设规模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机遇,依据“生态立市、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步,治沙与治污同重”的基本思路,采取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颗树的办法,启动实施了“绿化两条带、治理两大区、建好二十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全市每年以30万亩的速度推进,到现在为止,全市营造林面积达到42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6.6%。其中森林面积为287.4万亩,森林蓄积量为4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02%,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风大沙多的自然环境得到较快改变。目前,全市又铺开生态建设项目32个,总投资60亿元,“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水系建设强势推进。全市先后开工建设了朔城区西山引水、七里河改造、桑干河干渠治理、神头泉改造、太平窑二库五大工程;扎实推进了大梁水库、海子湾水库、东石湖水库和神头、平鲁、山阴、怀仁四个引黄水厂建设,实现了全市“水不足”向“水支撑”的大转变。水系建设、生态涵养、景观建设、园林美化已成为朔州城乡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道绿化档次提升。按照“通道绿化不断挡、一路景色一路景”的造林观念,全市高标准完成通道绿化856公里。走进朔州,途径路旁,处处呈现的是美的延伸,绿的屏障,花的世界,诗的韵味,一个自然生态现代家居的幸福新城正在逐步形成。
——厂矿绿化异军突起。全市厂矿企业都把造林绿化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3.7万亩,建立矿区造林基地5个,绿化区15个,营造绿化带32条,基本实现了办公生活区园林化、生产采掘区生态化。
——村庄绿化稳步推进。按照“以绿化促增收,以增收促绿化”的村镇生态建设理念,全市投资5000万元,完成村庄绿化95个,涌现出怀仁宋家庄、平鲁向阳堡、右玉移民村等一大批植树造林先进村。“树在村中、村在林中、绿色掩映、树林成荫”的绿色生态村镇随处可见。
——农田林网形成体系。全市把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先后完成农田防护林1.8万亩,初步形成了多树种并举、乔灌草结合、农林牧一体的区域性农田防护体系。
——种苗花卉蓬勃发展。在大规模美化绿化带动下,全市种苗花卉产业不断壮大,涌现出珍玉花卉、和顺花卉、寺庄、高庄、下关城、小南头、东庄寨等一大批花卉基地和种苗专业村,为生态立市战略实施作了很大贡献。
——生态景区特色纷呈。全市20个生态景区全部开工建设并将建成,生态景区核心控制面积达到26万亩。打造出了朔城区金沙滩植物园、恢河公园、马邑生态观光园,平鲁区乌龙洞生态区,山阴县广武生态旅游区,怀仁县烽火台公园,应县石柱山森林公园,右玉苍头河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景点,为提升朔州的城市品味起到了重要的点睛之笔。
——城乡绿化同步迈进。按照“公共绿地精品化、道路绿地景观化,庭院绿化园林化”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3%,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走进朔州,到处可领略到绿意盎然、环境优美、景观宜人的园林风光。
如今走进朔州,带给人们的感觉不仅仅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是一种为绿色勃勃生机的震撼,对人类巧夺天工的惊叹!
文化厚重的朔州
朔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的峙峪边耀、鹅毛口遗址表明,早在28000年前,“峙峪猎马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别具特色、内涵丰富地域文化;铸就了包容广纳、厚积薄发的朔州性格,形成了独特犷悍、古朴恢宏的塞外风情。
朔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老的桑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儿女,也传承着一篇又一篇的动人神话。据史载,朔州境内曾出现过5位黄帝、5位皇后、13位宰相。文臣武将,文人学士,更是数不胜数,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明代政治家王家屏、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曹汝溓、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以及为朔州改革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现代英豪们。他们或建功立业,砥行立方,或智能出众、威振一方,使朔州的历史星空沥粉着金、熠熠生辉。
朔州古迹罕世、风物光耀。在这块丰绕富足的热土上,孕育着十分繁荣的历史文明,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古迹遗产。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享誉中外、世界无双;朔城区崇福寺名作荟萃、建筑宏伟;山阴广武汉墓群古迹罕世、享誉神州;右玉杀虎口气势磅礴、雄居塞上;平鲁五龙洞紫气萦绕、灵光升腾;怀仁金沙滩忠勇留存、悲壮辉宏。再加上翠屏积雪、山峪藏春、恢河伏流、双化晚照、桑干冬暖、天然石柱等自然景观,与平朔露天煤矿、神头电厂、七里河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古今传承,共同构成了朔州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朔州文物凸显、弥足珍贵。著名的广武汉墓群、马邑汉墓群、梵王寺古墓群、金沙滩汉墓群等均分布在朔州的犷野之中。其出土的2万件文物,清晰地勾画出古代朔州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桑源古州的文化丰厚。其中汉代的鎏金酒樽,工艺精湛、颜色高贵、实属罕见;明代的鎏金铜像、女特明显、造型优美,为佛像之珍品;西汉精美的雁门灯,“鸿雁衔书、鱼传天素、夜深露重、一灯如豆”,它融照明、防风、节能经、防污为一体,体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弥足珍贵。再加上崇福寺之宝千佛石塔刹、右玉宝宁寺遗存的139幅明代水陆画,平鲁屯军沟出土的唐代60斤金铤等,均令世人称奇。
朔州风景独特,气候宜人。春天草长莺飞、处处生机;夏日溪流淙淙、凉风习习;秋天层林尽染、天高云淡;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使朔州成为中国北方难得的旅游胜地。朔城区神头泉莲花喷涌、众泉齐吟、鱼跃金龙、湿地幽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右玉苍头河天然水系、灌木丛生、梯田缓坡、林海草莽,是北方黄土高原罕见的田园景观;应县跑马梁群山层叠、松柏苍翠、鸟语花香、风景独秀,是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平鲁大梁水库林木环绕、水波荡漾、花族点缀、景色宜人,是环城水系建设现代精品。北国的雄奇与江南的灵秀在这里完美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
包容开放的朔州
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用他睿智的眼光从这里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朔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令世界瞩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朔州演绎着巨变,铸就着辉煌、孕育着传奇。年轻的朔州已成为全省的煤炭之都、华北的电力之城、全国的陶瓷之地、晋北的乳品之乡。今天包容开放的朔州又以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宗旨和“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全新理念,恭迎四方宾客、共谋发展大业 。
——朔州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约450公里,南距省城太原约230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约260公里。交通较为发达,境内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9和208国道纵贯南北,神木至朔州、朔州至黄骅铁路横贯东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省公路通车里9007公里,万人拥有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重要的枢纽,使她汇聚成与众与不同的黄金宝地。
——朔州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初步控明的矿藏有煤炭、石灰岩、铁矿石、铝钒土、云母、粘土、石墨等30余种。煤炭总储量430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六分之一,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境内有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资源回收率最高的露井联采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中煤平朔和全国重要的电力基地——神头电力城,是全国重要的煤电基地。日用瓷产能12亿件,是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丰沛的资源、雄厚的基础、优质的矿藏,使她凸显出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
——朔州商业繁荣、贸易活跃。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口,著名的“西口”就在朔州。而今,右玉县肉羊批发市场、应县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等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羊肉和蔬菜批发基地。豪德光采贸易广场二期工程完成后,与北京居然之家、香港联丰投资公司一起形成晋西北大型物流园区。繁荣的商贸、多姿的市场、上乘的服务,使她化变为与众不同的招商宝地。
——朔州包容开放、广纳亲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资源换资本、换项目、换产业”的工作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办法,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平台,积极引进和鼓励大集团、大企业来朔投资、兴办产业。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华能集团、中粮集团、天脊集团、澳门名嘉集团、香港豪德集团等大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与美国规划协会就城市发展战略进行了战略合作,与中国政法大学就“十二五”合作共建签订了框架协议。特别是在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数、总投资额、招引资额等均位全省第一。在今年9月8日第六届中博会朔州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又成功签约项目136个,项目总投资2120.1亿元,目前已有112个项目在建,到位资金192.2亿元。
——朔州政治稳定、环境一流。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抓转型、一心一意谋跨越、群策群力促发展,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用包容的态度,传承着历史的积淀;用豪爽的性格,展现着朔州的绚丽;用开阔的胸襟,喜迎着商贾的投资;用创新的理念,成就着创业的奇迹。今天朔州,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社会稳定。千载机遇、百业宏开,这里的每一方土地都彰显着魅力的光华、实力的底蕴、活力的风姿。特别是潜力无限的经济合作项目,优惠便捷的改革服务环境、资源丰沛的比较发展优势,更为有识商贾提供了兴业生财、成就梦想的发展舞台。
承载着千年积淀的历史文脉,凭借着资源丰沛的发展环境,沐浴着转型跨越的时代东风,朔州将成为一个活力四射、日新月异的开放胜地,一个兼容并蓄、广纳开放的投资高地。踏上这方热土,天地因此而广阔,事业有此而生辉,人生因此而精彩。
回首过去,我们深感自豪、更觉欣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豪情满怀。
“十二五”朔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再造一个新朔州为目标,全力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
“十二五”朔州将把握转型综改试验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化,实现朔州在更高起点上的大发展、大跨越。
“十二五”朔州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拼搏争先,加快推进“凸显自然风情、突出生态特色、体现现代品味、彰显宜居魅力”的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建设,努力将朔州建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的世外乐园。
“十二五”朔州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2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努力实现经济实力的大增强,居民生活的大提升,居住环境的大改善,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历史正向我们敞开了机遇的大门,蓝图向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转型跨越发展、四化新区建设、“三新”朔州打造、幸福新城装点,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我们坚信,有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新朔州必将雄居塞外、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