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是朔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走特色农业之路是朔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与这个国家的农业资源结构密切相关的。不同国家由于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特别是农业资源结构不同,所选择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只有从实际出发,从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出发,才能获得成功,照搬照抄没有出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丰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必须走出一条与我们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朔州和全国一样,2/3人口是农民,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农民收入的近一半依靠种养业。但同时,朔州境内山峦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平原、丘陵、山地皆有,土地类型多,形成了许多区域性小气候,为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农、林、牧皆适。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土豆、杂豆、莜麦、葫麻、胡萝卜、大蒜等产品驰名中外。还有种草养畜传统,特别是肥羔羊、奶牛等更是在全国享有较好的声誉。我们要利用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具有朔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朔州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我认为朔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以下几条路径:
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优势产业上质量、扩规模、增效益,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区集中。
----主要抓好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推动种植业发展上水平。要把设施农业作为提升种植业的主要抓手和发展方向,强力推进,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在六县区选择重点乡村进行连片建设,集中开发。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认真抓好“四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优质高蛋白玉米、优质高淀粉马铃薯、优质小杂粮、延秋瓜菜。使“四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加快形成蔬菜、水果、花卉、小杂粮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和经济隆起带。
----不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全面实施半农半牧、以牧为主、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抓好优质牧草种籽基地,抓好机械化挤奶站,建抓好标准化畜牧园区,抓好饲草青贮窖等基础工作。
----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推动生态建设上水平。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和生态富民同步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稳步扩大造林绿化规模,提升造林质量。要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加强林业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建设发展基金,实行造林奖励制度。大力推进煤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组织实施好碳汇造林项目。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全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
在六县(区)城郊周边,要充分利用煤炭、电力、陶瓷、乳品、土地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高载能源、煤炭洗选、陶瓷精品、锅炉制作、饮料加工等高新产业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商位发展的核心产业基地。在中心村镇,要按照“园区起步、市场启动、综合开发、多轨并举”的思路,着力培育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特色区,形成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产业群。在边远山区,要充分利用地理特点和环境优势,开发建设豆类、荞麦、莜麦、小米、土豆五类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区。
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密切企业与农民的合作关系,巩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民互利共赢。要鼓励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执笔: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