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转型跨越

——应县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应县县委书记  王守林

 

    应县地处塞外,辖12个乡镇,298个行政村,32万人,土地总面积256万亩,基本农田8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5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近年,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农业县转型跨越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为主“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现代农业特色道路。

    一、主要成效

    农业是应县的基础产业。近年,在省、市转型跨越发展思路指引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战略定位,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上大做文章,取得了可喜成效。一是“一县一业”优势凸显。蔬菜产业是我县农业的重要支柱。在推进“一县一业”战略中,我们坚持主打蔬菜牌,以蔬菜引领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县蔬菜基地已发展到29万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35.4%。其中,以6大“千亩园区”、39个“百亩园区”为龙头,设施蔬菜发展到1万亩;发展起大中蔬菜批发市场12个,年吞吐能力15亿斤以上,其中接马峪蔬菜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产地市场和农业部定点专业批发市场。在推进蔬菜产业化中,我县坚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青椒、架豆、胡萝卜、土豆等9个菜种通过了农业部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2010年被列为上海世博会特供蔬菜,传统名优土特产品“应县紫皮大蒜”也顺利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通过推进“一县一业”,我县进入了全省无公害蔬菜整体推进县、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行列,蔬菜产业正在实现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生产转变、由大路菜向品牌菜转变、由传统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2010年,我县蔬菜产业收入突破12亿元,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8.85亿元的40%以上。今年,我县又被确定为朔州市“一县一业蔬菜基地县”,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全省“一县一业蔬菜基地县”申报审批,将进一步加速“一县一业”战略的实施步伐。二是“一村一品”特色彰显。在推进“一县一业”战略中,我们按照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糖则糖,走出了一条“灌区粮糖井区菜、边山杂粮林果带、滩涂设施养牛羊”的“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路子,进一步放大了地域特色,拓展了“一县一业”内涵。目前,在南河种、下社、大临河等7个井灌区乡镇,共发展“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94个。其中:青椒专业村29个、土豆专业村16个、架豆专业村14个、胡萝卜专业村17个;在臧寨、义井、大黄巍等5个河灌区乡镇,发展甜菜专业村22个、高产玉米专业村10个;在臧寨、杏寨等滩涂地广阔的乡镇,发展奶牛专业村18个、肉羊专业村8个;在南泉、下马峪、白马石等山区半山区乡镇,发展接李、金瓶枣林果专业村12个。通过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全县各区域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基地优势和市场优势。我县连续被表彰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甜菜面积发展到了5.4万亩,奶牛饲养量达到了3.4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了39万只。特别是蔬菜专业村接马峪,去年种植青椒4000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5000元,占到了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三是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原料;同时,依托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又带动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真正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的良性互动局面。近年,依托蔬菜、奶牛、肉羊、甜菜等“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优势农产品基地,我县上马了一大批农业工业化龙头项目,其中:引资3亿元,兴建冷储、脱水、包装等蔬菜加工转化项目30多个,全县50%的蔬菜实现了就地增值;引进中粮集团投资4.93亿元,建成了日处理甜菜5000吨的大型制糖项目;引资1.4亿元,建设了玉雄淀粉公司,年加工玉米15万吨;引进雅士利乳业投资5亿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单体喷粉车间,日处理鲜奶能力高达8001200吨;引进投资1.7亿元建成了泰森皮革加工项目,年加工绵羊皮600万张。进一步开创了产业循环发展,基地持续壮大,效益显著提升的跨越发展局面。

    二、推进措施

    实施“一村一品”,逐步推进“一县一业”,是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切入点,也是提高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1、调整思路,科学引导。为确保“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富有实效,我们根据全县各乡镇不同立地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谋划,制定了《应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大力鼓励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示范引路、市场带动、效益驱动,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特色农场、专业村、重点村,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实现点连线、线扩片、片连面。

    2、流转开发,集约经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适应农村产业发展形势的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与过去一家一户土地高度细碎化的生产模式是一对矛盾。要想顺利推进,必须打破原有土地经营格局,科学流转,保障规模化生产。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连片发展产业群带,形成了规模集约优势。

    3、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在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中,我们不断健全政策激励和投入机制,推进产业持续升级。一是大力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吸引鼓励各界人士投资兴业,重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近两年,全县仅发展设施蔬菜和小区养殖就引进投资2.7亿元;二是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投资,集中投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础建设中。近年全县共捆绑投入农业、水利、农机、土地、林业等项目资金4亿元,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助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近三年,金融部门累计投入各类支农资金3.8亿元。

    4、强化支撑,提升品质。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我们突出强化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模式,提高了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同时,注重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坚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促进了特色产业长盛发展。

    5、健全体系,创新服务。近年,我们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供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示范、技术咨询、农资供应、信贷担保、价格规范、市场流通等方面的显著作用。目前,全县共发展“一村一品”组织协会374个,其中,建设省级示范合作社7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9个、县级示范合作社22个。

    三、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战略构想

    通过近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由产品变商品、由商品变名品的过程,是一个由品种到品质、由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是一个通过产品的开发生产托起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最根本的是要抓好主导产品、新型农民和流通组织的培育;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典型引路,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

目前,我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正在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建设全省“一县一业”蔬菜基地县为主题,抢抓山西“综改试验”和朔州“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机遇,努力把我县建成集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绿色蔬菜集散区、设施农业展示区、粮食高产示范区、生态农业功能区和观光农业休闲区。在产业布局上,根据《应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和《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实施方案》,精心打造粮食、蔬菜、奶牛、甜菜、林果等各类优势产业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梯次推进,整体发展。重点是:围绕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150个无公害蔬菜专业村;推进南河种、下社、大临河等7乡镇5万亩连片蔬菜温室大棚区,抓好接马峪千亩工厂化育苗基地,抓好南河种、下社、大临河等5乡镇万亩 “应县紫皮大蒜” 连片基地,抓好南泉乡千亩设施食用菌园区。围绕建设40万亩现代玉米丰产方园区,培优做强20个高产玉米专业村;围绕建设2万亩林果基地和千亩花卉园区,打造15个林果专业村、2个花卉专业村;围绕建设10万亩甜菜基地,发展30个甜菜专业村;围绕建设5万头奶牛基地和百万只肉羊基地,壮大20个奶牛专业村、15个肉羊专业村。同时,要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新型功能开发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特别是发展一批科技水平较高、产业关联度紧密的龙头企业;要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现有各大中型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运行能力和服务档次,并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高效服务,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