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网友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朔州市扶贫办主任雷福海做客我们的访谈,雷主任你好!

  雷福海: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和各位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我市贫困情况。

  雷福海:我市6个县(区)中,有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右玉县),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鲁区、山阴县),3个非贫困县(朔城区、怀仁县、应县)。开展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经过多次“回头看”和数据清洗后,2016年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为256个,贫困户20333户,44603人。2016年至2017年共减贫253个贫困村、17406户贫困户、39817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3.81%下降至2018年初的0.398%。2017年实现147个贫困村退出,11125户贫困户、24095名贫困人口减贫,预计3个贫困县可以整体摘帽。目前,全市剩余贫困村3个(右玉县),贫困户2280户,贫困人口4654人。

  主持人:请问我市在产业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雷福海: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也是脱贫攻坚的长效举措。我市按照产业帮扶“五有”要求,全力推行了“大产业引领、小企业辐射、微组织带动”的发展思路。在大产业引领上,形成了朔城区城郊型农业、平鲁区马铃薯基地、山阴县奶牛养殖、应县蔬菜种植销售、怀仁县肉羊育肥、右玉县小杂粮种植六大区域产业基地;在大中企业辐射上,依托1218家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农民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万人;在微型组织带动上,动员全市6877个村级合作社和1000多户种粮大户,辐射贫困户3000多户。同时,我们依据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采取“产业到户、受益精准”脱贫路径,走出了一条“财政资金注入、政府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营、集体经济破零、农民保底分红、政企村农共赢”的产业扶贫之路。同时,成功探索推行了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四种模式”:一是连片开发式。即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地域名优产品。在平鲁区种植红山荞麦20000亩,带动周边15个村,3000户贫困户种植红山荞麦;在山阴县种植旱地谷子40000亩,种植燕麦60000亩,带动农民20000人,其中贫困人口1200人。全市连片种植中药材50000亩,带动贫困户1200户,预计户均增收2500元。比如右玉中大科技和西口洋洋公司采取“基地+贫困户+公司”的扶贫产业格局,先后与3个乡的21个贫困村签订连片原料订购合同,每年付给村民定金1500元;二是资源入股式。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机遇,采取股份合作、委托经营、债权投入、资金入股等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帮助贫困户增加资产性收入。其中市财政投入资产收益支持资金5000万元,集中支持3个摘帽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联系链,各县(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推动产业扶贫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如山阴县的古城乳业吸纳玉井镇、薛圐圙乡128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以资金变股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份,按保底收益的方式,每年为1178名贫困人发放红利128万元;三是订单合作式。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在当地已具种养基地规模的优势,形成帮扶企业与项目基地紧密对接,项目基地与农户连片开发,最终形成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长足发展。如应县引进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投资15亿元牧场建设项目,除流转农民土地3244.5亩外,还与周边农民建立了饲草种植合同,每亩可实现收入2000元;右玉塞上绿洲公司的沙棘加工产业带动当地10000多农民从中受益;应县乾宝黄芪公司利用当地多年种植黄芪中药材的产业优势,带动2000多农民致力发展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四是龙头带动式。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把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让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如右玉县的图远公司,流转周边农民土地3500亩,既让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又让农民承包地块种香葱,每年给农民的现金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5020名农民致富,帮助1000户贫困户脱贫;右玉臣丰食业公司的苦荞系列带动当地5000多农民种植苦荞、塞上绿洲公司的沙棘系列带动当地10000多农民发展沙棘产业,均有效带动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的四种产业扶贫模式受到了省里的关注,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做了典型交流,并被省政府主办的权威性期刊《晋政信息》给予了充分肯定。

  主持人:2017以来取得了那些成绩?

  雷福海:去年以来,朔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两个实施意见,立足全省大局,弘扬“右玉精神”,迎难而上摘帽、对标一流提升,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突破性成效。2017年全市有147个贫困村退出,11125户、24095万贫困人口减贫,预计3个贫困县可以全部摘帽,将率先成为全省整体摘帽市,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一)聚焦深度贫困,打好攻坚组合拳

  去年,我市综合考虑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统筹评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等因素,确定了右玉县威远镇的张千户岭、牛场坪、孤山、孙家湾和右卫镇的远山5个村为深度贫困村,并确定为整体搬迁村。结合因病、残和年龄等因素,家庭主要劳动力失去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024人为深度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13309人,占比45.33%;因残致贫2463人,占比7.88%;丧失劳动能力1252人,占比4.14%)。

  朔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强化责任担当,综合施策,精准用力,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破解深度贫困难题。一是通过“六环联动”超常规推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治理、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 “六环联动”,统筹解决了“人钱地房村树稳”问题。在圆满实现5个村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的同时,全面推进全市2017年度2553人和2018年85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二是实施了11座100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在优先支持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实现收入146.56万元,;三是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37亿元,完成率达104.8%,带动贫困户5700户;四是在教育扶贫上,发放100万元对今年考入二本B类以上的20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发放139.8万元资助了699名高职(专)中职(技)贫困生。同时,市级投资113.7万元,完成了1137名贫困人员免费职业培训;四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7人纳入最低保障中,六个县区的低保线全部超过了贫困线3200元;五是市级投资113.7万元,为1137名贫困人员进行了免费职业培训。

  通过扎实的工作,有力的举措,到今年年初,5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整体搬迁,13910名深度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二)落实产业机制,打造扶贫新模式

  刚才,就产业扶贫方面的情况已做过介绍了。

  (三)推进生态建设,形成攻坚新特色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快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新成立的造林绿化专业合作社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占到了45%以上,凡由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组成的造林专业合作社,优先让他们承包绿化工程,让贫困户在造林过程中获得利益。经测算,全市118万亩荒山绿化任务8年内可释放劳务收入3.06亿元,平均每年获得3800多万元。45%以上的贫困人员平均每年从造林绿化中可以获得劳务收入1700多万元。同时,结合集体公益林补偿、新造林管护等,就近划定管护区域,重新设置管护岗位,为80%有管护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目前,全市国家公益林和天保管护人员共有1384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79人。

  今年还要进一步完善造林扶贫合作社带贫机制。抓住我市今年造林33.72万亩的大好机遇,对于国家新增的生态护林员岗位,要优先考虑贫困户,扩大贫困群众参与生态防护的就业覆盖面。加快4.3万亩野生沙棘等灌木林的改造,支持沙棘工业原料等特色经济发展。在右玉要高起点规划一批旅游和扶贫相融合的试点区,形成生态承载、旅游观光和农家客栈相串联的生态旅游观光区。

  (四)改善基础条件, 提升群众获得感

  按照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加快推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紧扣全省脱贫攻坚和贫困村退出主要指标,对补齐贫困村“大短板”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从环境优化、村庄美化、街巷硬化、庭院净化等方面着手,全力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其中危房改造投入资金7966万元,贫困村道路建设资金1.35亿元,饮水安全投资1500万元,村庄环境整治投资1.2亿元。广大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保障得到初步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去年以来,我市统筹用于扶贫资金5.7亿元,保障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政府财政出资为所有的贫困人口办理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为10180名贫困人口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市低保线达到了3400元。用于危房改造投资7966万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投资4.8亿元,安全饮水投资150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投资1.2亿元。

  (五)坚持精准方略,推进帮扶常态化

  去年以来,市四大班子领导纷纷走基层、听民意、解民忧。市四大班子及副厅级以上32名领导全部派驻到了贫困村,并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低收入村共派驻了490支驻村工作队,1773名驻村工作队员,其中省派5支、市派138支、县派347支(包括省直23人、市直475人、县直1275人);农村第一书记463人,共有1.5万名名额干部参与了脱贫攻坚。其中省直下派12人,市直选派82人,县直选派299人(包括朔城区21人、平鲁区84人、山阴县31人、怀仁县34人、应县46人、右玉县83人)。全市形成了“领导推进、上下联动、举措有力、落实到位”的脱贫攻坚新氛围。市、县、乡、村按照脱贫任务要求,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签定“责任书”,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去年召开各类座谈会3402次,办实事2835件,筹集帮扶资金达6694.73万元。以“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为平台推动了社会化大扶贫,一年里各类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先后为三个贫困县的平鲁区捐款4000万元,山阴县捐款1650万元,右玉县捐款1000万元。

  主持人:2018年的目标?有何保障措施?

  雷福海:2018年,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和市委提出的“已脱贫的要巩固,未脱贫的要攻坚,整体工作要提升”的工作思路,把巩固脱贫成效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今后三年全市脱贫攻坚的任务是:一要是对剩余的3个贫困村(右玉县),2280户贫困户,4654名贫困人口攻坚;二要对已脱贫的253个村,17946户贫困户和39817名贫困人口巩固;三要对全市脱贫攻坚整体提升,确保到2020年向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交好脱贫攻坚总体账。

  保障措施:为了圆满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有五条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必须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制定举措,抓好落实。要脱贫攻坚作为一次党性考验、政治考验、作风考验、民生考验的重要工作,一如既往地关注脱贫、研究脱贫、指导脱贫、落实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制定巩固方案,研究跟进措施,召开专题会议,推行动态管理,确保脱贫成效得到巩固提升。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领导主体和责任主体,市、县包村领导和各级驻村单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帮扶主体和落实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摘帽县、退出村和减贫户负总责,对检查核实发现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问题,要追究责任,组织处理。各级驻村领导和扶贫工作队要按照本质脱贫和持久脱贫的要求,做好统筹谋划,完善跟进措施,确保自己帮扶的贫困村和脱贫户,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三)实施跟踪监督。从6月中旬开始,组织全市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回头看”活动,查看贫困退出程序、产业覆盖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政策投入兑现等。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举措不精准,资金管理不规范,帮扶工作不扎实,精准脱贫不真实等问题,逐一跟踪督查,逐一进行梳理,逐一进行追责,确保减贫成效实实在在、不参水分。

  (四)严格奖惩制度。要把推进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作为约束性指标严格制度、严格奖惩。要设立全市脱贫攻坚奖,对减贫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好的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脱贫战线上表现突出的驻村干部、乡镇干部、第一书记给予提拔重用,形成旗帜鲜明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脱贫成效有虚假的实行问责。

  (五)营造良好氛围。要认真总结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推出一批脱贫先进典型、帮扶先进典型、扶贫系统先进典型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案例;要继续组织开展好2018年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帮贫济困、奉献爱心;要引导贫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坚决纠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不赡养老人和好吃懒惰、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培育贫困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的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关注我们的访谈,也感谢雷主任做客我们的访谈。

  雷福海:感谢各位网友对我们工作的积极关注,谢谢大家,再见!

  主持人: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