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市各级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安排,以粮食安全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强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探索转型跨越发展道路,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产量稳定增长。
一、总体运行态势
——惠农政策引导积极种植,结构调整粮食面积略减
201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结合全国草牧业试验试点市建设,围绕国家镰刀弯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压减籽粒玉米为重点,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在宏观调整结构的作用下全市粮食面积同比略减。
2016年,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97.8万亩,比上年减少1.1 %。秋粮播种面积383.4万亩,比上年减少1.0 %;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31.5万亩,比上年减少3.4%。
——气候条件科技水平合力,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
2016年,我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依托,不断发展全市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在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惠农政策的引导以及科技水平的扶持等多方合力的作用下,总产量稳定发展,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历史次高。
2016年,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4亿斤,比上年增长15.5 %;比2014年历史首高的25.6亿斤减少0.8%。秋粮产量25.1亿斤,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玉米产量21.5亿斤,比上年增长13.5%。
——地膜覆盖高效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粮食产能不断提升
2016年,我市持续推广农业科技应用,不断强化科技扶持水平,加大科技扶持助力,全市粮食产能有效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全年全市粮食亩产319公斤,比上年增长16.8%;秋粮亩产327公斤,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玉米亩产465公斤,比上年增长17.4%。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组织指导及时到位。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我市及时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项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涉农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在春播时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时机,抢墒播种,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春播任务。
(二)认真实施地膜覆盖项目。2016年省下达地膜覆盖项目任务168.5万亩,资金6740万元。其中旱作农业项目22万亩,资金880万元,涉及怀仁县、右玉县和平鲁区3个县区;现代农业项目146.5万亩,资金5860万元,涉及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和怀仁县4个县区。各县区按照晋农财发【2015】132号、【2015】73号和[2016]12号文件精神,认真安排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采取了政府集中采购,及时把地膜发放到户,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绩效考评。全市共采购地膜5321.431吨,覆盖面积169.8万亩。其中旱作农业695.86吨,覆盖面积23.3万亩;现代农业4625.571吨,覆盖面积146.5万亩。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三)积极开展燕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根据晋农种植业函【2016】5号文件《关于遴选申报2016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县的通知》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申报2016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县的通知》,并且在各县区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平鲁区实施2016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县项目。在副区长张天林为组长的项目领导组的领导下,以及专家组和技术指导组的指导下,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扎实做好了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实施区域涉及7个乡镇28个村1153户,由11个村委会和22个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实施面积4.8万亩;发放有机肥1200吨,复混肥384吨,除草剂2400公斤;完成统一机耕地4.8万亩。通过实施本项目,项目区年生产优质燕麦600多万公斤。
(四)抓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工作。一是做好2016年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共发放资金2.36亿元;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培训,对全市六个县区的农委分管副主任和所有乡镇的分管副职以及个别村支部书记90多人进行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相关政策培训;三是完成好了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核实工作。
(五)科技助农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械的引进应用推广,全市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测土配方施肥150多万亩,病虫害防治面积160万亩次,专用复合肥应用比例提高,机械覆膜、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和化学除草、病虫综防、抗旱保墒等管理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在山阴县召开全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启动会,组织2016年全市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演练,提高农民群众科学防治的能力。全县种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2万亩,平均亩产量1000斤左右,比传统种植增长约700斤。
三、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继续加强。近年来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但相对而言,农业水利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产量持续增长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2016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与有利的气候条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导致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老龄化、妇幼化、低学历化,粮食生产过程中影响了新品种、新肥料等新事物的接受以及新农机、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现代化农业规模有待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实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抗市场风险能力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
四、发展建议
(一)着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率
积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和农产品的组织经营,实现农业产业的适度规模化,确保农村土地使用率的有效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牵引带动作用。
(二)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增强粮食生产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对农村电力、公路建设等农业生产条件设施不断改善,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优化特色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力。
努力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充分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粮食内部结构,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发展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