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主导产业下行的困难局面,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把握新机遇,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各项举措,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稳煤电,全力以赴抓投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全市经济整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的运行态势。但面对强大的市场压力,经济领域内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一、“止降、回稳、促增”取得明显成效,部分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自年初以来,面对煤、电主导产业大幅下挫的严峻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稳定经济运行,以“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有效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的不良势头,全市经济在一季度开局不利的条件下逐步回稳,工业生产降幅逐月收窄,地区经济整体实现“由负转正”。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4%,比一季度显著回升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升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十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7亿元,增长0.4%,较一季度回落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下降1.9%,较一季度回升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增长3.5%,较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初步统计全市春播面积485.7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0.79万亩,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4万亩,同比下降0.8%;油料播种面积42万亩,同比增长9.4%;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1.4万亩,同比下降9.3%;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9.5万亩,同比增长21.9%。由于今年朔州地区降雨较往年明显增多,目前各类农作物苗全、苗齐、苗壮,长势良好,为全年种植业增产打下扎实基础。
上半年全市猪肉产量可达12280吨,同比下降22.8%;牛肉产量4115吨,增长1.9%;羊肉产量2.4万吨,增长7%;牛奶产量24.5万吨,下降3.8%。上半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达22万头,同比下降11.9%;牛存栏18.9万头,增长2.6%;羊存栏194万只,下降2.2%。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5.2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2.3亿元,增长26.1%;林业产值7.2亿元,下降1.8%;牧业产值25亿元,增长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亿元,增长4.2%。
(二)工业降幅逐月收窄。从上半年工业运行情况来看,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工业生产降幅呈逐月收窄趋势。 1—6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1.9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五个月收窄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5亿元,增长6.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6.4亿元,下降2.8%。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1—6月份,全市24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1亿元,同比下降13.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6.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1.8倍。
(三)投资下降势头明显解缓。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8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1—5月份缩小4.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8.5亿元,增长1.1倍,增幅比1—5月份回升1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154.4亿元,下降24.8%,回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117.9亿元,下降13.1%,回落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采矿业完成投资37.6亿元,增长34.2%;制造业完成投资44.6亿元,下降2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71.7亿元,下降6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8.4亿元,下降70.2%。
(四)消费市场运行平稳。1—6月份,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2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比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33.6亿元,增长4.3%;零售业实现零售87亿元,增长6.4%;住宿业实现零售2.8亿元,增长5.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9亿元,增长6.1%。分城乡看,城镇零售95.6亿元,增长5.8%;乡村零售42.6亿元,增长5.9%。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0.8%。
(五)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6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6523万元,同比增长51.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出口11483万元,增长3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进口15040万元,增长7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8个百分点,高出排名第二位的晋中市36.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位。
(六)金融形势保持稳定。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83.4亿元,比年初增加91.8亿元,增长7.7%,其中企业单位存款358.8亿元,增长9.9%;储蓄存款795.5亿元,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589.9亿元,比年初增加31.3亿元,增长5.6%,其中短期贷款203.7亿元,下降2.6%;中长期贷款308.6亿元,增长11%。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3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819元)420元,绝对量居全省第五位,比去年同期增长6.1%,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9元,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3元,增长5.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0.4个百分点。
二、新常态下地区经济呈现诸多新特点
(一)主导产业持续萎缩,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由于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煤电行业整体继续下滑,导致三次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上半年全市GDP中三次产业构成由去年同期的3.8:55.6:40.6演化为4.2:50.2:45.6,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了5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看,煤电行业比重继续下降。1—6月份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共完成增加值69.4亿元,同比下降4.4%,降幅比1—5月收窄1.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下降6.8%,降幅比1—5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全市煤电两大行业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8.2%下降为86.6%,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初见成效,非煤电行业增势强劲。1—6月份全市非煤电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9.9%,比1—5月份提高6.6个百分点,比重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3.4%,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在21个非煤电行业中,有14个行业保持增长,增幅较大的行业有:纺织业增长1.03倍,木材加工制品业增长7.3倍,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3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5%,橡胶和塑料制造业增长50.9%,建材行业增长16.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倍,金属制品制造业增长32.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4.1%,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20.3%。
(三)工业内部出现分化,大企业在稳增长中作用突出。在工业经济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大型企业依托自身规模优势,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1—6月份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高出全市总水平7.5个百分点,对稳定全市工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微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也表现相对较好,1—6月份全市小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快于全市工业总水平2.4个百分点;微型企业虽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较快,1—6月份全市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0.7亿,增幅达到12%,超过工业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相比而言,中型企业生产状况令人担忧。1—6月份,全市中型企业仅完成增加值17.3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超过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
(四)转型发展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在地区财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全市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仍在不断加大。1—6月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62.4亿元,同比增长1.1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3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达到12.2亿元,增长5.6倍。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部分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走向,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努力在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突破。1—6月份,全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同比增长39.8%。
(五)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民间投资表现活跃。近年来,面对新常态下外部市场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我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亲商、安商、富商的新举措,逐步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发展氛围,为启动激活民间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前全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我市民间投资热情不减、表现活跃。1—6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38.1亿元,同比增长39.4%,增幅高出全市总水平4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6.9个百分点,其中私营经济完成投资174.7亿元,增长48.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4个百分点。
(六)“去库存”取得实效,商品房销售节奏明显加快。与2015年相比,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转机,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商品房销售却出现大幅增长。1—6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7亿元,同比下降47.1%,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45.7%,但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倍,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0.5亿元,增长75.9%,其中住宅销售额5.8亿元,增长1.7%。
三、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整体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纵观上半年,在外部市场十分不利的大环境下,我市经济仍然走出了一条止降回稳的运行轨迹,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实属不易。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市场环境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好转,特别是煤炭市场没有明显转暖,能源产品需求严重不足,全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主导产业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上半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下跌幅度一直在15%以上,特别是主导产品煤炭、电力价格下降幅度一路领先,1—6月份,全市煤炭行业价格总水平下跌18.6%,电力生产行业价格下跌15.3%,虽然月度环比出现小幅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持续在低位徘徊。工业品价格的持续低位运行极大地削弱了工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全市煤炭、发电两大工业品产量同比跌幅始终在两位数以上,1—6月份,全市原煤产量7418.3万吨,同比下降15.2%;洗煤产量5933.7万吨,下降11.8%;发电量121.5亿千瓦时,下降11.1%。
(二)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虽然前五个月全市工业经济降幅逐月收窄,但从短期来看仍然难以走出困境。一是企业开工不足。6月份,仍有34家规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有50家企业(含停产企业)产值降幅超过50%,产值降幅低于50%的企业达72家。二是产品销售不畅。1—6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37.5亿元,同比下降19.7%;产品产销率为94.6%,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比1—4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工业品产量仍然下降严重。1—6月份,我市统计的34种主要工业品中,除煤、电外,仍有13个产品种类处于下降状态,占到非煤电工业品种类40%以上,其中乳制品下降14.1%,饮料酒下降17.1%,轻革下降70.5,合成氨下降6.8%,冷藏鲜肉下降26.6%,铁合金下降14.5%。四是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96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企业同比增加了14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虽然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25.5%,但仍高达26.2亿元。从营利方面看,全市20多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仍有11个行业利润下降,其中3个行业整体亏损,分别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亏损836.8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6009.3万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亏损575.8万元。
(三)大项目支撑作用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尽管1—6月份全市在建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511个,但单个项目平均计划总投资只有1.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亿元。截止6月底,全市亿元以上在库项目113个,同比减少114个,下降50.2%,计划总投资705.8亿元,减少349亿元,下降33.1%;亿元以上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123亿元,减少171.3亿元,下降58.2%,影响全市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1—6月份全市本年资金来源合计377.9亿元,下降7.8%。其中本年资金来源375.1亿元,下降2.2%;上年末结余资金2.8亿元,下降89.2%。在本年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22.3亿元,下降33.4%,国内贷款30.2亿元,下降18.2%,自筹资金313.4亿元,增长2.8%。
(四)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从地方财政收入各月变化情况看,降幅呈现逐月扩大趋势。1—6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2亿元,同比减收9.9亿元,下降29%,降幅比1—5月份扩大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中始终处在倒数第一的位置。作为目前全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煤、电两大支柱产业生产形势迟迟不见好转,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尤为严重。与收入大幅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财政支出仍然 保持两位数增长。1—6月份,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9亿元,增长16.7%,增幅超出一般预算收入45.7个百分点,支出绝对量超出收入29.6亿元,收支差额比前五个月进一步扩大了80%以上。
四、不断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夯实筑底企稳基础
尽管当前经济领域内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严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安排,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民生政策要托底,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陈出新扩大有效需求,全力巩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夯实筑底企稳基础,就一定能较好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主导产业结构。发挥市场作用,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一是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全面摸清“僵尸企业”情况,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兼并重组、资本运营、创新发展、关闭破产等不同方式进行处置。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订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重点清理处置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浪费严重、长期违法违规排污、未获得环保准入的企业。三是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法淘汰关闭一批,推动行业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置延缓一批,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要切实帮助企业妥善解决职工转岗就业、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
(二)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下大力气抓好项目落实,增强投资支撑能力。抓住国家“一带一路”、“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围绕“国家综改试验区”和“全国工业固废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开工建设一批煤电转型、环境治理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成长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多引进龙头型、创新型项目,同时加大“促开工、促在建、促投产”力度,抓好项目跟踪落实推进工作。
(四)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一要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该减的要减、该免的要免,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二要严格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政策,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成本。三要适当下调职工医保单位平均费率、失业保险单位费率、工伤保险单位平均费率;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四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推动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
(五)补齐供给短板,化劣势为优势。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大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的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产煤区综合治理,加大村企合作和城乡联动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煤、电、化工、原材料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以“清洁、绿色、环保”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好各方面优势,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尤其要大力推进现代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技术、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竞相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煤电传统产业向依靠新型产业带动转变。四是要加快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六)创优发展软环境,为制度供给约束松绑。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深化改革,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消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努力打造勤政、廉洁、便民、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机制,把那些思想上靠得住、作风上行得正、工作中有能力的好同志,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谋事干事的积极性;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创建基于煤炭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创业基金,以特殊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国外留学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