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08-13 00:00
信息来源:
朔州市人民政府

打印信息

关闭页面

字体放大

字体重置

字体缩小

收藏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页面
我市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时间:2008-08-13 00:0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朔州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现状
----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预计产量增长。据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为16.16千公顷,比去年增加0.75千公顷,增长了4.87%。其中夏杂豆播种面积为15.91千公顷,比去年增加0.73千公顷;春小麦播种面积为0.25千公顷,比去年增加0.02千公顷。夏收农作物预计产量达14523吨,比去年增加2030吨,增长16.25%。其中夏杂豆预计产量为13829吨,比去年增加2096吨;春小麦预计产量为694吨,比去年减少66吨。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产量增加。今年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为12716吨,同比增长10.58%。其中:猪肉产量8652吨,同比增长9.05%;牛肉产量1095吨,同比增长6.31%;羊肉产量2472吨,同比增长17.77%;禽肉产量497吨,同比增长13.99%。牛奶产量177225吨,同比增长13.61%。禽蛋产量10740吨,同比增长6.96%。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定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041.4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26.27元,同比增长10.8%;家庭经营人均收入1496.83元,同比增长37.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按农、林、牧、渔业分项看,农业产值为2.5亿元,同比增长7.6%;林业产值为7720万元,同比增长6.5%;牧业产值为7.9亿元,同比增长10.1%;渔业产值为235万元,同比增长156%。
----六大种植基地的建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围绕满足加工企业和有形市场需求,强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建设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六大种植基地”。由于今年政策调动、市场拉动、风调雨顺,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增加,播期加快。初步统计,全市目前已播各类农作物476万亩(比去年增加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8万亩,比去年增加3万亩。粮食作物中,玉米193万亩,比去年增加8.7万亩,马铃薯56.5万亩,比去年增加7.3万亩。油料43万亩,比去年增加2.8万亩(其中胡麻35.7万亩,比去年增加2.1万亩)。蔬菜瓜果40.6万亩,比去年增加0.6万亩(其中仅设施蔬菜面积就新增面积3000亩),甜菜13万亩,比去年增加5.7万亩。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具有朔州市特色的种植结构体系初具规模。
----专业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总数达到了300个。今年新增的121个重点推进村,已按照要求委托了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规划编制。从4月份开始,对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了三期专题集中培训,培训人员400人。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赛在北京、游在山西这一活动,全市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绿化、净化、美化建设,专门安排资金2500万元对“三化”工作中苗木、水泥、涂料、垃圾车和垃圾箱等进行补助。目前,全市共清除垃圾13万吨,配备新建垃圾箱(池)4572个,拆除破房乱院2800多间,修补残垣断壁12.3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600多万株,硬化街巷14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771盏,粉刷墙面157.8万平方米,改厕1万多个,全市广大农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六大园区建设的加大,产业结构上档升级。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资金、整合项目、选准产业、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示范带动”的要求,六个县区都兴建了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朔城区依托区位优势,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平鲁区以移民搬迁为重点,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山阴县突出规模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应县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加快蔬菜的产业化开发。怀仁县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引进先进技术,县财政专门筹措资金6130万元,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对连片建30个以上的日光温室每个补助1.2万元,铺开建设了路庄、赵麻寨、云中等三个规模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共新建设新型日光温室1000多栋。右玉县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农业精品示范区。这些区域的建设为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活力、经济有实力、创新有能力、服务有保障的综合性精品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企业的扶强做大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企业发展到198家,仅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就达到了46个,进入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的企业5个,其中:加工带动型企业111个,占56.1%;基地型企业43个,占21.7%;市场型企业18个,占 9.1%;中介服务组织26个,占13.1%。全市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上半年,古城乳业生产液态奶7.3万吨、奶粉3500吨,完成销售收入3.1亿元,增长10.7%,实现利税3500万元,增长16.6%。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带动农户16万户。在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69个,其中今年在工商管理部门新登记注册的214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培训模式创新,农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省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全市各级各部门创新培训模式,加大投入,通过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全市确定了30所“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建立乡镇培训点23个,发展劳务信息员116人,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培训网络,特别是今年市财政专门列支100万元用于全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配套,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1000多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2%,转移劳动力20000多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7%,其中“阳光工程”培训4860人,转移4420人。完成科技培训54000多人,超年初计划4000多人。
----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设计能力年可供气4000户的5家大型沼气工程通过省初步审查,怀仁县申报的设计能力年可供气2000户的3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全部通过省级项目可研评审,全市户用沼气工程开工建设2000多户,已建成742户。
存在问题
----农资价格涨幅较大。今年朔州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碳氨零售价每吨76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尿素每吨22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硝酸磷肥每吨3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3%;含量为40%的复合肥每吨3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5%;磷肥每吨9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7%;部分高效专用肥,比去年翻了一倍;美国二氨去年每吨2200元,今年达5500元,增长150%。农膜每吨15500,比去年增长7%。杂交玉米种子价格比上年普遍上涨0.6—1元。农药价格普遍比去年上涨80-100%。此外,水价较高,备耕期间朔州市河灌区汇地100—120元/亩,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元左右,井灌区汇地50—70元/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0元左右,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
----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较多。6月中旬,朔州市右玉县遭受暴雨和冰雹袭击,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全县农作物受害面积30803亩,受灾人口3000多人,多处道路被洪水冲断,因灾需改种16180亩。此外,全市土蝗发生面积110多万亩,虽然由于今春降雨频繁,杂草生长旺盛,土蝗食料充足,危害较轻,但全市受害面积仍达到了6万多亩,小地老虎发生面积达12万亩多,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全市大部分村一没资源,二无好的项目,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有些已成为空壳村,部分村还有沉重的历史债务。薄弱的集体经济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小的难度。特别是以前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我们都选择的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新增的村基础条件越来越差,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朔州市农业产业化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档次低,整体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还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运行不规范,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包装品牌不响,组织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还发挥的不够。
----农村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沼气建设中,由于各级补助资金和设备到位迟,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朔州市的沼气建设进度。此外,朔州市沼气建设现在属于起步阶段,辐射带动作用弱,农民没有真正感受到沼气的好处,加上今年物价涨幅较大,增加了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不够高,推广难度较大。
对策建议
----继续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2008年“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继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实现朔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和谐稳定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市、县两级又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具体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在最需要的时候足额得到补贴,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增强科技兴农力度。以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为宗旨,把科技兴农作为夺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来抓。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地膜覆盖等技术,经常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服务等活动。同时要有效监管农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不断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级要继续加快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市场营销、信息网络、质量安全、土肥监测六大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科技素质。重点实施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培训工程等。特别是要实施好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活动,充分发挥好专家与农业技术指导老师的作用,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
----加强春种夏管和粮食销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田间指导和管理。要加强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及早防治、科学防治,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同时要继续积极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供求信息发布,解决农民的粮食销售问题。
您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联系我。我们努力改进网站服务,让更多市民朋友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