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03-27 00:00
信息来源:
朔州市人民政府

打印信息

关闭页面

字体放大

字体重置

字体缩小

收藏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页面
朔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08-03-27 00:0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以生产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2007年朔州市经济总量承接“十五”态势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八十亿元大关。“十一五”发展的重大布局均已落地生根,宏观环境整体上呈现宽松局面。2007年朔州三次产业构成为8.8:61.0:30.1,但三产占的比重还是较小。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实现朔州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
一、朔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朔州市以工业为主导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和服务业相伴相生、密不可分。国家开放城乡市场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近年来,朔州市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服务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切实转变观念,找准差距,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并结合朔州市实际,充分利用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1、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总量比重低。朔州市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第二产业,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滑: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达40%,但之后持续回落,2007年为30.1%,总体降幅达9.9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不够合理,许多新门类发展不快。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占23.1%、金融、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均在10%以下,其他行业服务业占31.2%。一些传统服务业如交通、批零住餐业占比重较大,基础性服务业如信息、旅游、通讯、计算机应用等市场发育不足、社会化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市场参与程度较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存在弱、小、散、差的现象,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中小企业发育不充分,全市住宿餐饮业企业83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以上企业26户;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242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以上企业43户;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企业143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以上企业25户。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25.2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4.05%。
3、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市区街道服务业发展红火,而乡镇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集中在市区,农村服务业层次低、比重小。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发展缓慢,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不合理的行业结构造成了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
当前,从产业演进规律还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来看,发展服务业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还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发展服务业都是扩大就业和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即朔州市应大视角、高层次、宽领域审视和谋划服务业的发展,真正以人为本聚集商气,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为。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建议
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朔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1、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应向社会开放。减少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需要保留的要简化手续、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建议在我们市一级的权限之内,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向资格审查转变,打破行业垄断,只要符合条件,就应准入。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投资政策,当前重点应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交通、城建等基础服务业领域,改变“非公莫入”的状况,放宽直至取消社会资金的市场准入限制。三是不断完善消费和财税政策,取消消费中的不合理限制措施,为新一轮消费热点的形成创造条件。四是切实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程序,健全规章制度。
2、选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做大做强重点产业。服务业行业多、领域广、门类多、差异大,在发展战略上,必须结合朔州市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按照这一要求,结合朔州市实际,当前重点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服务业,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以商贸流通为主体、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特征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奇迹。
3、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各类适用性的高级人才,重点是信息、金融、旅游、法律、会计等行业的专业人才。有计划地在朔州市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专业,扩大服务业专业招生规模。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由于长期以来,某种程度上对服务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和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的服务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为服务业发展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
4、转变服务性消费观念,实现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消费者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人们常常重物质性消费、轻服务性消费,对服务消费关注不多。造成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偏大,服务消费所占的份额偏小。应大力提倡平等对待商品与服务,尊重智力成果和他人的劳动,鼓励人们不必事必躬亲,一些工作可由他人代劳,倡导“软性”消费,提升消费品质。同时要实现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提高人们服务性消费的能力。所谓消费主体的智能化是指消费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消费知识和相关技能,应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应提高。当前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渗透到服务消费领域,如手机、电脑、轿车和医疗保健工具等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消费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服务消费领域要求消费主体智能化。当前决定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及结构的原因除了收入等物质性因素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居民进行服务性消费的智能因素。这就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的丰富成果,才能提高居民服务性消费的能力。
5、进一步为百姓营造一个良好诚信的服务性消费市场环境。百姓接受各项服务性消费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满意的周到服务,但现实中常有不尽人意之处。一些服务行业的企业和单位使用的产品、原料存在质量问题。餐饮行业使用过期变质、农药激素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和原料等现象时有发生。美容美发行业使用的商品无中文标识,或将“三无”劣质商品灌入名牌商品包装瓶内使用,以次充好,偷梁换柱。诸如无证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广告虚假宣传、旅游消费陷阱等问题常常见诸报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服务业的形象,制约了服务水平,使得人们在消费这些服务的时候心存疑问,不知所措,反过来也会影响服务行业自身的发展。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对食品安全坚持长期不懈的整治,从源头抓起,强化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加大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的力度,加强对广告的监管;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市场监管,加快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
您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联系我。我们努力改进网站服务,让更多市民朋友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