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表现如下:
一、整体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2亿元,同比增长5%。尽管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9个百分点,回落到2003年以来的首季最低点,但仍比上年同期总量扩大8.9亿元,而且增幅在全省居第一位。进入二季度后两月,支柱产业生产逐月提升,带动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提升态势。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总量规模将比上年同期扩大24.3亿元,同比增长6%,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0亿元,增长4.6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增长9.7%。
总量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且各年增量规模也呈现逐年扩大态势。
二、三次产业运行特点
(一)第一产业,面对严重的持续干旱形势挑战,依靠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仍然取得了4.3%的增长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峻
今年朔州市遭遇了多年来少有的严重干旱局面,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据农业部门统计,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全市近490万亩耕地中有350万亩受旱,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30万亩,有90万亩因旱无法播种,有66万亩已播未出苗,有80万亩缺苗断垄,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为近年来罕见。尽管国家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和范围逐年扩大,所激发的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较高,市县两级财政、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又有农资价格下行的有利条件,但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截止五月中旬,全市春播总面积244.6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74千公顷,下降0.7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4.8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49千公顷,下降3.89%,油料播种面积27.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千公顷,增长7.09%,蔬菜播种面积20.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45千公顷,增长2.28%。
上半年依靠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无公害大棚种植,农业生产得以继续保持较大幅度提高,完成农业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3.2%。
2.畜牧业发展再次经受挫折
朔州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畜牧养殖基地,近年来依托地方草地广阔的优势,抓住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在畜牧养殖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上半年完成牧业产值9.56亿元,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6.78%,同比增长12.5%,仍是拉动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奶牛养殖在几个比较大的乳品企业的带动下,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优势,奶牛养殖总量、鲜奶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位。但自去年九月“三鹿事件”后,由于整个乳制品市场需求不足,加之乳品储藏保鲜技术没有突破、销售网络滞后,乳品加工企业整体销售形势难以恢复,奶价下降、奶农卖奶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导致了奶牛存栏的下降,影响了奶牛养殖业发展。
据畜禽监测统计,上半年受肉价下跌的影响,猪、牛、羊大量出栏,以降低存栏量,累计出栏猪83162头、牛76453头、羊220603只,同比分别增长1.05倍、3.52倍和33%,这也是牧业产值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猪、牛存栏分别下降13.9%和29%,只有羊存栏仍保持19.7%的增长。上半年家禽的饲养量增加较多,存、出栏分别增长48.6%和109.8%。
(二)第二产业,在支柱产业受市场和生产能力不能全面恢复的双重影响,对地区经济总量扩张的支撑作用显著降低,只取得了4.69%增长
第二产业是朔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在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第二产业依靠其经济总量的绝对优势和增长速度的持续高位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今年的情形急转直下,第二产业尽管总量规模仍然占优,但发展速度已失去昨日辉煌,相应地也大大地削弱了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力。
1.工业企业产能发挥不足,生产正在逐步走出下滑局面
上半年全市2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同比增长5.35%,虽比去年同期下滑24.45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增速提高1.96个百分点,全省增幅最高。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6.35%,地方企业完成64.3亿元,同比增长4.66%。
目前统计的17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处于不同程度的增长状态,涉及煤炭生产(5.33%)、农副食品加工(58.78%)、饮料制造(118.56%)、纸制品(9.71%)、炼油(107.79%)、药品原药制造(46.61%)、建材制造(115.72%)、铁合金冶炼(9.26%)、燃气生产和供应(29.08%)等行业。有8个行业增加值超过亿元,分别是煤炭(71.2亿)、农副食品加工(1.05亿)、食品(2.63亿)、炼油(2.91亿)、化工(1.45亿)、建材(3.11亿)、铁合金(1.54亿)、电力(5.48亿)。
从主要工业生产行业看:
煤炭工业回升速度突出。上半年全市煤炭工业依靠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的支撑,行业增加值一直保持了增长局面。进入五、六月份后随着地方煤矿的陆续复工复产,产能进一步扩大。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0.57亿元,行业比重82.04%,比前五个月又提高0.4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33%,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42个百分点。
五、六月份地方煤矿复工复产数量增多、产量增加。六月份全市生产煤矿达到41家,当月生产原煤1297.7万吨,同比增长18.71%,为今年前六个月首次出现的月度同比增长。上半年累计原煤产量5660.17万吨,同比下降14.87%,比前五个月降幅缩小2.67个百分点。其中平朔煤炭工业公司连续两个月煤炭产量超过上年月度生产水平,累计产量4264.89万吨,同比增长6.07%,而地方煤矿六月份煤炭产量466.75万吨,首次止降转升,同比增长18.26%,但由于前五个月欠产过多,累计产量1395.28万吨,同比仍下降46.91%,但降幅比五月底缩小了11.6个百分点。五个产煤县区中,只有平鲁区累计产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上半年全市煤炭行业总体计算比上年同期少产煤988.78万吨,但产煤大户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累计同比增产244.23万吨;但由于上半年综合计算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执行煤价229元,比上年同期的240元下降4.6%,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7.19%,拉动了全市工业增长2.47个百分点。
电力生产降幅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受电力市场需求不足和关小上大政策影响,朔州市电力生产能力利用率极低,神头第一发电厂两台机组停产,六月份光达电厂全面停产,五、六月份全市电力生产行业生产进一步下滑,上半年累计发电88.66亿度,比上年同期少发电17.35亿度,同比下降16.41%,比1-5月降幅扩大1.41个百分点。行业增加值完成5.47亿元,同比下降5.65%,行业比重4.96%,在五月份比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下滑0.24点,行业重要性逐月萎缩。
建材工业生产整体呈现持续大幅增长态势。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极大地催生了对建材的需求,建材工业发展从三月份起势头逐月良好,水泥、混凝土、砖、日用陶瓷、耐火材料五种商品生产,均保持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市水泥累计产量45.7万吨,同比增长1.04倍,混凝土产量29.2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51.3倍,砖产量39720万块,增长3.9倍,日用陶瓷产量23055万件,增长27.4%,耐火材料23.42万吨,增长8.75倍。整体建材工业完成增加值3.11亿元,同比增长1.16倍,行业比重2.81%,拉动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乳制品生产继续艰难攀升,总体形势依然困难。今年以来朔州市乳品生产行业一直没有彻底走出去年“三鹿事件”的负面影响阴影,生产难以步入正轨。尽管在三月份产量8554吨的基础上,四月份提高到13451吨,五月份提升到14938吨,六月份提高到16264吨,但月度生产规模始终不及上年水平(20429吨)。上半年累计产量83569吨,同比下降31.8%。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同比下降15.37%,行业比重2.34%。目前影响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仍是销售问题。
2.建筑业发展不足,生产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
朔州市建筑业发展一直不够成熟,高资质大型建筑企业成长不起来,尽管建市二十年间,城市建设和各种经济活动项目建设投资较大,但地方建筑企业承担的极少,多数被外来建筑企业所承建。上半年全市统计建筑企业81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4亿元,仅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1.1%,同比增长6.8%。其中完成建筑工程产值9.53亿元,同比增长8.14%,完成安装工程产值2.83亿元,同比下降8.73%。上半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54平方米,同比增长3.27%。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的朔州市,近年来投资带动型经济增长特色明显。我们需要不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积累,但我们更需要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规模投资,以建立朔州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模式。近年来,依靠逐年扩大的投资规模带动,保障了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在“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加快之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提高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积累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上半年,施工项目达到381个,同比增加7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37个,同比增加3个。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95亿元,同比增长25.79%,增幅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21.59个百分点,但在全省各市中绝对额仍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77亿元,同比增长25.17%,增幅回落20.77个百分点。尽管从增幅看略显偏小,但随着基数的逐年扩大,已经很难连年保持太高的增幅。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4亿元,同比增长13.2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2.9亿元,同比增长23.0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41亿元,同比增长33.38%。
投资集中的行业仍是煤电行业,分别完成投资30.88亿元和30.5亿元,煤电比重达到48.73%;同时制造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投资呈加速态势,分别完成19.95亿元、13.47亿元和10.66亿元,比重分别达到15.84%、10.69%和8.46%,以上五个行业合计完成投资105.45亿元,合计比重达到83.72%。
投资增长的主要领域是制造业投资19.95亿元,同比增长73.33%,其中的机械工业完成2.21亿元,同比增长35.8倍;电力生产投资30.5亿元,同比增长25.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13.47亿元,同比增长88.37%,教育完成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50.29%。
(三)第三产业,市场启动成效显现,产业成长加速,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
今年上半年朔州市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轻,整体发展继续呈现稳定快速局面,对推进地区国民经济快速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核算,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仅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达到24.74%,比上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对地区经济总量增加的贡献率36.63%。
1.消费品零售市场表现活跃
统计显示,上半年随着市场物价的逐步回落和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的落实,在近年来持续稳定增长的居民收入背景下,城乡居民购买力增强,消费心理逐步成熟,消费品市场基本延续了上年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17亿元,同比增长25%。尽管比上月底回落1.2个百分点,但仍稳定保持在高位增长区间,继续保持增幅全省第一。五、六月份本是朔州市的消费淡季,但今年有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有力拉动,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消费的带动作用促使农村消费增长势头迅猛,上半年农村消费累计完成15.78亿元,比重达到26.66%,同比增长27.22%,分别高出城市和县城消费增幅2.12和3.37个百分点。
2.热点消费逆势升温
上半年面对不利经济形势,部分种类商品销售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首先表现在汽车类销售增势强劲,受消费信贷、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带动,汽车销售势头急升,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59.4%。其次家具类零售额796.6万元,增长52.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8205.3万元,增长5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1.73亿元,增长49.5%;化妆品类增长49%。
3.商品批发市场表现不佳
上半年批发业完成商品销售额70.97亿元,同比下降13.91%。其中批发额完成68.79亿元,同比下降15.29%;零售额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38.74%。销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煤站煤炭销售大幅下降所致。上半年全市煤站累计煤炭销售额52.4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98亿元,下降23.35%。
4.对外贸易成效显著
朔州市经济外向度低、进出口总量规模偏小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在全省一直处于落后位置。这种局面今年尽管没有扭转,但从海关反馈的统计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已经完成563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倍,增幅高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进口额完成5428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倍,而出口额只有211万美元,同比下降42.4%。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87亿元,同比下降58%。
5.金融形势继续好转
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上半年金融业发展势头好于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存多贷少的基本格局未变,但贷款逐月保持了稳定增加态势。六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5.81亿元,比年初增加59.53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增量规模降低42.7%,少增44.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7.86亿元,比年初增加14.13亿元,同比增长16.84%,剔除农行转贴现回收资金,实际比年初增加26.1亿元。但从贷款走向看,金融资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十分有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型煤电企业,二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是农村小额贷款。由于目前各金融机构全面实行商业化运作,规避风险的意识增强,信用贷款面较小,多数以抵押、质押、担保的形式放款,而目前朔州市地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因而正处于严重资金短缺的地方中小企业,多年来形成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因金融政策宽松而缓减。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外调累计余额337.99亿元,比年初又增加24.22亿元,但比上年同期外调资金规模减少52.3亿元。
6.前几年物价持续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基本消除
上半年市场物价总水平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已经彻底扭转了2005、2006连续两年的温和上扬,2007、2008连续两年大幅上扬态势。1-6月份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双双回落到100点以下,分别为99.4和98.7点。
与前几年相对应,居民消费价格回落的动因也集中表现在食品类。上半年食品类价格指数97.7,累计回落2.3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4点,肉类价格下降17点,油脂价格下降21.5点,鸡蛋价格下降3.5点。此外,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幅度也较大,累计下降5.5点。
三、经济运行效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一)、微观经济效益继续提升
从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效果看,依靠强化成本核算管理,降低经营费用,经济效益继续保持提升态势。上半年全市2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费用下降6.3%、管理费用下降11.61%、财务费用下降62.53%,实现利税61.58亿元,同比增长20.95%。亏损企业亏损额发生4131万元,同比下降了77.83%。企业资产利税率提高到9.12%,比去年同期提升近1个百分点。但推算全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08次,比上年略有下降,因企业周转资金不足,应收帐款又有所增加,可能导致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二)、宏观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
1.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增幅均突破两位数
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1.64亿元,同比增长10.04%,增收5.6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上半年累计完成25.13亿元,同比增长13.01%,增收2.89亿元。两项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三和第二位。
2.收入质量显著提高
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76%,比上年同期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
3.收入结构趋向优化
今年全市财政收入的结构继续优化,从三月份起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快于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财政总收入2.97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增长迅猛,小税种增长强劲。累计完成税收收入53.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86.96%,增长6.09%。其中企业所得税增收3.19亿元,增长43.61%,个人所得税增收0.82亿元,增长35.02%,营业税增收0.19亿元,增长5.1%,增值税也扭转了前五个月因转型而带来的下降局面,上半年累计超收217万元,其他小税种完成收入2.86亿元,增收0.21亿元,增长9.35%。
4.县区收入增长不均衡
六县区中上半年除怀仁县两项收入均处于同比下降(9.59%和21.6%)状态外,其余全部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差较大,最高的平鲁区分别增长63.61%和53.82%,最低的朔城区只增长1.4%和4.34%。
5.重点支出得到保障
上半年全市累计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6.75亿元,同比增长9.43%,各项重点支出均得到有效保障。其中农林水增支1575万元,增长6.88%,医疗卫生增支4519万元,增长42.64%,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878万元,增长15.79%。
(三)、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稳定
依靠工薪收入支撑,今年上半年朔州市城镇居民收入稳定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水平,1-6月份累计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537元,同比增长11.56%,比上年同期回落7.7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幅较小的一年,但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从城镇居民增收结构看,上半年工薪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仍然突出,累计6961元的收入水平和19.13%的增长速度,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5.8个百分点。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完成1022元,同比增长23.73%,为收入增长贡献2.9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处于大幅下降状态,分别下降17.24%和43.25%。
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连续两个季度收入增幅6.5%和6.6%,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2175.5元,同比增长6.6%,与去年28.9%的增幅相差悬殊,也是2002年以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增幅居全省第六位。
从主要收入构成来看:
一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上半年1386.23元,尽管比重占到63.72%,但由于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价格偏低,农民售粮困难,粮食变现不足,同比下降7.4%。二是工资性收入由于东南地区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严重,用工量较少,平均工资水平下降,导致外出务工农民减少,收入水平降低,人均只有587.87元,尽管同比增长37.9%,但因收入比重仅为27.02%,不足以拉动农民整体收入大幅增长。
(四).就业和职工收入保持积极趋向
统计显示,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42859人,同比增长4.31%。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增加1909人,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二矿投产、三矿建设增加546人,新注册建筑企业增加700人。其中在岗职工人数138286人,同比增长3.39%,总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94亿元,同比增长10.61%,人均工资达到12974元。
四、关于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全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下行压力始终不减,集中表现在工业经济增长乏力,而根源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支柱煤炭工业所隐含的市场风险没有有效缓减。三、四、五、六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分别同比下降28.9%、36.1%、28.5%和34.1%,1-6月累计用电17.29亿度,同比下降27.9%。而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基本正常,累计用电3.74亿度,同比增长7.45%,因而问题的关键就集中于地方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上。
朔州市地方工业仍以煤炭工业为主,而目前大规模的煤矿停产,是导致工业经济增长不足的核心。受安全因素限制,全市136座地方煤矿中,完成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数量有限,硬件设施符合复工复产条件的只有36座,其中包含有部分软件(包括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证、营业证等)尚不完备,因此,实际具备复产条件的煤矿并不多。今年又要实施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全市规划保留矿井65座,单井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以上,许多矿井面临整合任务,也不具备复产条件。当前煤炭行业成为政策性强的敏感行业、事故多发行业,严格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各级政府领导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煤炭工业生产不足,税源势必短缺,直接带来的问题是财政增收困难,再加上今年实施增值税转型,也对税收增长构成不利影响。
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长速度偏低。以2004-2008年为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4975元扩大到9626元,而且农民收入增速始终低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是收入分配不均衡,高低收入群体分化。上半年城镇低收入者人均收入为3968.5元,而高低收入者人均收入为13278.4元,是低收入者的3.35倍。尽管近年来各级十分注重加快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的高低收入者差距与2007年上半年4.44倍相比明显缩小,但仍有相当大距离。收入差距的问题不仅要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还要影响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面对整体经济形势不利的局面,市县两级政府十分重视,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程,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创优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要把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制定的实实在在、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确保每一项措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必要时可采用分类指导的办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对策。
一是要牢牢牵住全市经济支柱煤炭工业这个牛鼻子不放松。针对目前地方煤矿开工不足的现状,必须加快推进煤矿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进程,同时扎实推进机械化升级改造,督促企业尽快完成各项升级改造投资,加紧复产验收,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争取早日实现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生产,发挥煤炭工业支撑作用,尽快扭转经济下滑压力大的不利局面。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工业生产调控基金政策,激活资本市场,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紧张压力。目前尽管货币政策有所宽松,但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金融资金运转更加规范,因而金融资金地方使用率仍然不高,中小企业资金普遍紧张,贷款难度较大。市级担保中心虽已运转,但发挥效用覆盖面有限,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种调控基金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周密的资金使用规划,建立资金有偿使用良性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三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将国家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围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城乡统筹、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突出抓好“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民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以县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为基地,加快优势农产品开发步伐。
四是鼓励支持企业强化市场行为,努力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在继续推进“新品放心奶进万家”活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乳品企业在市场中寻求发展壮大的机遇,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目前乳制品生产行业最大的困难是销售不足,倒逼压缩生产,这是自上年九月份“三鹿事件”后全国乳制品生产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现象,因此,只能依靠各乳制品企业强化管理,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增加营销渠道建设拓展投资,加大广告宣传投入力度来解决。
五是不失时机地强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多年来,支柱产业单一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朔州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了多年,受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利润率高的驱动,煤炭工业越做越大、越走越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现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持续不利影响,煤炭工业相对陷入困境,正是我们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的有利时机。同时从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出发,目前也正是对部分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实施全面关停或技术改造提升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时期实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付出的代价相对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