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实施项目农业为抓手,立足科学抗旱减灾,全力推进种植业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尽管我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种植业生产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下,全市种植业生产在逆境中保持了较好的生长势头。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87.49万亩,比上年的488.85万亩减少0.28%,粮经草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7:20:3调整为80:17:3。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2009年,全市农作物生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抗旱措施到位,抢播及时,田间管理有序,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等影响,把灾情影响所受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市农作物生产总体情况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粮食和油料面积增加,不利气候降低单产水平,主要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一)粮食面积增加,减产幅度较小。  
  政策引导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91.26万亩,比上年的377.39万亩增加13.87万亩,增长3.68%;亩产184.49公斤,比上年的202.74公斤减少18.25公斤,下降9.0%;总产721842吨,比上年的765102吨减少43260吨,减少5.6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4.50万亩,比上年的24.24万亩增加0.26万亩,增长1.07%;亩产20.29公斤,比上年的55.26公斤减少34.97公斤,下降63.28%;总产4969吨,比上年的13395吨减少8426吨,减少62.90%。秋粮播种面积366.76万亩,比上年的353.15万亩增加13.61万亩,增长3.85%;亩产195.46公斤,比上年的212.86公斤减少17.40公斤,下降8.17%;总产716873吨,比上年的751707吨减少34834吨,减少4.63%。
  (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有增有减,产量全部下降。
  全年全市油料播种面积43.08万亩,比上年的42.81万亩增长0.64%;产量27321吨,比上年的30595吨减少10.70%。甜菜播种面积5.73万亩,比上年的9.05万亩减少36.67%;产量144329吨,比上年的213710吨减少32.47%。蔬菜播种面积28.06万亩,比上年的34.85万亩减少19.47%;产量701673吨,比上年的775078吨减少9.47%。  
  (三)青饲料面积减少。  
  受政策及气候影响,全市种草面积11.05万亩,比上年的15.8万亩减少4.75万亩,减少30.06%。  
   二、全市种植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种植业生产发展态势较平稳。  
  受政策和气候相互影响,粮食和油料播种面积扩大,其他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单产水平下降,产量不同程度下降。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标准和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油料播种面积在政策引导和保障下也比上年略增。甜菜、蔬菜等作物受结构调整及不利气候的影响,播种面积明显减少。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减少。
   (二)玉米丰产方项目建设为高产稳产进一步奠定基础。  
  几年来,全市各级不断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整合项目和技术资源。2009年全市共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深耕、地膜覆盖项目40万亩,起到了良好的蓄水、保墒、抗旱作用。大旱之年项目区玉米长势喜人,平均亩产达1500斤左右,收成良好。  
  (三)培养扶持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009年的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对2008年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12位种粮大户给予重奖,每户奖励一台价值8万元的大型拖拉机。此后不久,又出台了《关于加大扶持种粮大户力度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了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补贴、科技培训、信贷资金、农业保险、奖励等方面进行扶持。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种粮大户的发展,2009年仅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已从2008年的40户增加到近50户。种粮大户生产条件好,投入高,田间管理到位,效益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为全市粮食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水利设施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长入进一步推进现代种植业的发展。  
  为应对干旱,抢墒播种,确保丰收,我市水利部门科学调动水源,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抗旱扩浇,完成冬春汇地151万亩,夏浇230万亩次。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2200场次,发放资料40多万份,受训农民达30多万人次。农业部门还紧急调运农药20吨、药械1000台和150万斤荞麦、糜黍、草籽等小日期作物种子,免费下发到农户。全市推广施肥新技术,农民施肥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农民及时防治病虫害和补种小日期农作物,全市共防治病虫害170万亩次,挽回玉米损失8000万公斤,补种改种各类农作物97万亩。
   (五)抗旱救灾工作领导重视,能力加强。   
  面对严重的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市政府及时成立了抗旱救灾应急工作指挥部,启动了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市县两级共安排1695万元用于抗旱救灾。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工作做为中心任务,精心组织、督促检查,扎实有效落实各项措施,积极解决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仍然是制约我市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2009年,我市气温持续干旱少雨,同时,高温干旱还引发了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发生,给种植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二是农民依据气候特点选择优质品种的能力较弱。   
  在种植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民不懂得根据农业气候特点选择使用品种。如相邻几块玉米地,有的地块红蜘蛛病虫害发生严重,有的较轻,还有的不发生,这些充分说明选择抗病虫、抗旱优质品种对于种植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四、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差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要利用农闲时间,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入农技推广。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化科学种田能力,提高种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结合秋冬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政府贴息、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选择条件较好的乡村,集中连片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和移动大棚,提升绿色,发展安全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009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实施项目农业为抓手,立足科学抗旱减灾,全力推进种植业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尽管我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种植业生产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下,全市种植业生产在逆境中保持了较好的生长势头。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87.49万亩,比上年的488.85万亩减少0.28%,粮经草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7:20:3调整为80:17:3。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2009年,全市农作物生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抗旱措施到位,抢播及时,田间管理有序,克服不利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等影响,把灾情影响所受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全市农作物生产总体情况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粮食和油料面积增加,不利气候降低单产水平,主要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一)粮食面积增加,减产幅度较小。   
  政策引导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91.26万亩,比上年的377.39万亩增加13.87万亩,增长3.68%;亩产184.49公斤,比上年的202.74公斤减少18.25公斤,下降9.0%;总产721842吨,比上年的765102吨减少43260吨,减少5.6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4.50万亩,比上年的24.24万亩增加0.26万亩,增长1.07%;亩产20.29公斤,比上年的55.26公斤减少34.97公斤,下降63.28%;总产4969吨,比上年的13395吨减少8426吨,减少62.90%。秋粮播种面积366.76万亩,比上年的353.15万亩增加13.61万亩,增长3.85%;亩产195.46公斤,比上年的212.86公斤减少17.40公斤,下降8.17%;总产716873吨,比上年的751707吨减少34834吨,减少4.63%。   
  (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有增有减,产量全部下降。   
  全年全市油料播种面积43.08万亩,比上年的42.81万亩增长0.64%;产量27321吨,比上年的30595吨减少10.70%。甜菜播种面积5.73万亩,比上年的9.05万亩减少36.67%;产量144329吨,比上年的213710吨减少32.47%。蔬菜播种面积28.06万亩,比上年的34.85万亩减少19.47%;产量701673吨,比上年的775078吨减少9.47%。  
   (三)青饲料面积减少。   
  受政策及气候影响,全市种草面积11.05万亩,比上年的15.8万亩减少4.75万亩,减少30.06%。  
  二、全市种植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种植业生产发展态势较平稳。  
   受政策和气候相互影响,粮食和油料播种面积扩大,其他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单产水平下降,产量不同程度下降。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标准和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油料播种面积在政策引导和保障下也比上年略增。甜菜、蔬菜等作物受结构调整及不利气候的影响,播种面积明显减少。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减少。   
   (二)玉米丰产方项目建设为高产稳产进一步奠定基础。  
   几年来,全市各级不断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整合项目和技术资源。2009年全市共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深耕、地膜覆盖项目40万亩,起到了良好的蓄水、保墒、抗旱作用。大旱之年项目区玉米长势喜人,平均亩产达1500斤左右,收成良好。  
   (三)培养扶持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009年的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对2008年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12位种粮大户给予重奖,每户奖励一台价值8万元的大型拖拉机。此后不久,又出台了《关于加大扶持种粮大户力度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了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补贴、科技培训、信贷资金、农业保险、奖励等方面进行扶持。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种粮大户的发展,2009年仅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已从2008年的40户增加到近50户。种粮大户生产条件好,投入高,田间管理到位,效益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为全市粮食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水利设施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长入进一步推进现代种植业的发展。  
  为应对干旱,抢墒播种,确保丰收,我市水利部门科学调动水源,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抗旱扩浇,完成冬春汇地151万亩,夏浇230万亩次。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2200场次,发放资料40多万份,受训农民达30多万人次。农业部门还紧急调运农药20吨、药械1000台和150万斤荞麦、糜黍、草籽等小日期作物种子,免费下发到农户。全市推广施肥新技术,农民施肥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农民及时防治病虫害和补种小日期农作物,全市共防治病虫害170万亩次,挽回玉米损失8000万公斤,补种改种各类农作物97万亩。  
   (五)抗旱救灾工作领导重视,能力加强。   
  面对严重的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市政府及时成立了抗旱救灾应急工作指挥部,启动了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市县两级共安排1695万元用于抗旱救灾。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工作做为中心任务,精心组织、督促检查,扎实有效落实各项措施,积极解决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仍然是制约我市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2009年,我市气温持续干旱少雨,同时,高温干旱还引发了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发生,给种植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二是农民依据气候特点选择优质品种的能力较弱。   
  在种植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民不懂得根据农业气候特点选择使用品种。如相邻几块玉米地,有的地块红蜘蛛病虫害发生严重,有的较轻,还有的不发生,这些充分说明选择抗病虫、抗旱优质品种对于种植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四、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差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要利用农闲时间,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入农技推广。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化科学种田能力,提高种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结合秋冬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政府贴息、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选择条件较好的乡村,集中连片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和移动大棚,提升绿色,发展安全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