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国家“三农”政策的继续引领下,我市各级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强化各项利农措施,惠农政策范围不断扩大,力度逐步加大,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政策与资金向农村大幅度倾斜和农业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情况下,2008年粮食生产呈现出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资供应较为充足、春耕春播进展顺利、种植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技推广进一步深入、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的好形势。
  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第五年增加,为377.39万亩;产量达765102吨,再创历史新高;单产为202.74公斤/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39%、4.45%和1.03%。
  一、夏粮获得较好收成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农支农力度加大,惠农政策不断增多,全市上下形成重视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上前期墒情好,出苗率高,后期基本风调雨顺,夏粮播种面积增加,产量获得好收成。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为24.24万亩,产量为13395吨,亩产为55.26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4.89%、7.22%和2.22%。
  夏粮生产取得好收成,主要缘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政策支持与保护。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把政策落实作为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维护和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夏粮直补与去年持平,小麦和夏杂豆补贴为10元/亩和5元/亩;农资综合补贴小麦和夏杂豆在去年20元/亩和10元/亩的标准上提高为51元/亩和35元/亩。支农惠农政策的继续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夏粮的生产发展。
   (二)较为有利的气象条件。今年以来,农资供应充足,春耕春播进展顺利,雨水适时,降水量较好地满足了夏粮整个生育的生长需求。同时,温度变化也较为有利。适时的高温天气,为籽粒饱满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快了夏粮的发育。气候基本是风调雨顺,为夏粮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夏粮出苗率高长势良好,获得好收成。
  (三)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采取统一供种,避免了假冒伪劣种子的进入;农技和植保部门服务及时到位,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上及时给予指导,广泛宣传并积极推广生产新技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夏粮生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秋粮生产喜获丰收
  2008年,我市秋粮种植结构依照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优质高产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增长,同时依托坚实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民科学种田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市秋粮尽管遭遇了严重的伏旱,部分地区还遭遇了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但秋粮生产仍喜获丰收。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朔州市秋粮播种面积为353.15万亩,产量达751707吨,单产为212.86公斤/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29%、4.41%和1.08%。
  秋粮生产喜获丰收,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有力的政策促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兴农政策,高度关注“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重点工作。对不含薯类在内的所有粮食作物进行补贴,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粮食直补方面与去年持平,为5元/亩。农资综合直补方面,在去年玉米补贴14元/亩,其它粮食补贴10元/亩的标准上将补贴一律提高到35元/亩。良种补贴方面,由去年的40万元增长到今年的1790万元(省里对我市专用玉米补贴资金1140万元和市政府对我市小杂粮补贴资金650万元)。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以及对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自觉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作物生长期的管理。特别是今年三月二十七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会议精神,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朔政发[2008]47号),采取十项有力措施,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升。2008年以来,在全国继续为种植业生产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连续引领下,我市各级政府实行多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今年四月份,正值春播季节,我市适时降雨三天,有效缓解了旱情,为春播工作创造了条件。加之气温偏高,地温回升较快,农民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抢墒播种,播种时间较往常提早一周,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全市秋粮播种面积为353.15万亩,比上年的341.9万亩增长3.29%。
   (三)农资准备充足,严厉打假。针对今年各类农资货源紧,价格涨幅较大的实际情况,各级农资、种子部门及早联系、及早调运,千方百计准备好春耕生产所需的各类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同时,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了一系列农资打假活动,有力的震慑了非法销售假农资的行为,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市备耕工作扎实有效的展开以及各级出台的多项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争相购买,农资到户较快,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进程。
   (四)加强科技兴农,推动秋粮生产发展水平。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科技项目拉动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建设项目。去年,我市应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玉米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市、县两级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编制完成了2008年——2010年玉米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建设3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园区、10个千亩示范丰产方、1个百亩品种展示园区。二是实施玉米丰产建设项目。我市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和应县4个县区列入玉米丰产方项目。其中,朔城区、山阴县和怀仁县各1万亩;应县3万亩。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玉米丰产方项目建设领导组,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启动仪式和技术培训会。三是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项目。各县区均以科技项目为示范,培养科技示范户,推广运用新技术,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为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据调查,尿素每吨2200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5.7%;碳氨每吨760元,同比上涨26.6%;硝酸磷肥每吨3000元,同比上涨61.3%;复合肥(40%)每吨3000元,同比上涨87.5%;部分高效专用肥,同比翻了一倍。地膜每吨15500元,同比上涨7.0%。农药大多数品种价格同比上涨80-100%左右。 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使粮价上涨和政府补贴带给农民的收益有所冲抵。
  二是灾害性天气发生。7月份以来,正值大秋作物快速生长期,我市气温持续偏高,干旱少雨,造成全市边坡区的部分粮田不同程度减产。同时,高温干旱还引发了以土蝗、草地螟、红蜘蛛为主的病虫害偏重发生,给农民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是部分地区粮食积压,农民投入乏力。尽管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扬,但由于农民的惜售心理和粮食市场有价无市的现象,造成大量的玉米仍积压在农户手中,使手存现金本就很少的农民资金周转愈发困难,从而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四、对稳定当前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物价、工商、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监控农资市场制作、销售环节,打击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大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服务活动,让农民买到放心农资;要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特别是要稳定当前农户急需的化肥价格,对化肥生产用电实行价格优惠,对化肥批发、零售环节实行差率控制措施,加强化肥流通环节价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相对稳定。
  二是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由于粮食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发展多元化生产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地实际,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农户的偿还能力和不同生产阶段的需求,合理增加贷款额度,确定贷款期限,确保粮食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支持粮食生产顺利进行。
  三是加快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的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对于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通信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通信、互联网等已经覆盖农村,为粮食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要建设信息载体,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及报刊,以无偿或微利的形式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二要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咨询业务,为农民选择项目提供咨询意见。三要积极发展农业信息社会服务机构,促进农业信息市场的发育。四是加强信息法制建设,坚决打击虚假信息,增强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充分性,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