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朔州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基本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力度逐步加大,农技推广进一步深入,农业投入增加,全市种植业生产稳定发展。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基本分析
  (一)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2008年,朔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政策落实作为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维护和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在有力的政策促动和资金向农村大幅度倾斜以及农业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资供应较为充足、春耕春播进展顺利、种植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技推广进一步深入、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的好形势。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第五年增加,为251.59千公顷;产量达765102吨,再创历史新高;单产为202.74公斤/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39%、4.45%和1.03%。
  1、种粮补贴范围扩大
  2008年,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高度关注“三农”工作,落实各项惠农兴农政策,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重点工作。对不含薯类在内的所有粮食作物进行补贴,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粮食直补与去年持平,其中,小麦补贴为10元/亩,其它粮食补贴为5元/亩;农资综合补贴小麦在去年20元/亩的标准上提高为51元/亩,其它粮食在去年玉米补贴14元/亩,其它粮食补贴10元/亩的标准上将补贴一律提高到35元/亩。良种补贴全市由去年的40万元增长到今年的1790万元(省里对朔州市专用玉米补贴资金1140万元和市政府对朔州市小杂粮补贴资金650万元)。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以及对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自觉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作物生长期的管理。特别是2008年三月二十七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会议精神,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朔州市实际,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朔政发[2008]47号),采取十项有力措施,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科技项目拉动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建设项目。2007年,朔州市应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玉米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市、县两级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编制完成了2008年——2010年玉米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建成3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园区、10个千亩示范丰产方、1个百亩品种展示园区。二是实施玉米丰产建设项目。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和应县4个县区列入玉米丰产方项目。其中,朔城区、山阴县和怀仁县各1万亩;应县3万亩。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玉米丰产方项目建设领导组,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启动仪式和技术培训会。三是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项目。各县区均以科技项目为示范,培养科技示范户,推广运用新技术,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为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3、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强
  针对2008年年初各类农资货源紧,价格涨幅较大的实际情况,各级农资、种子部门及早联系、及早调运,千方百计准备好春耕生产所需的各类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各地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采取统一供种,避免了假冒伪劣种子的进入。同时,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开展了一系列农资打假活动,有力的震慑了非法销售假农资的行为,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市备耕工作扎实有效的展开以及各级出台的多项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争相购买,农资到户较快,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进程。农作物生长期间,农技和植保部门服务及时到位,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上及时给予指导,广泛宣传并积极推广生产新技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油料生产恢复增长
  2008年,为加快我国油料生产的恢复发展,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农业部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一要优化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二要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单产;三要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改善品质;四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油料也是朔州市的主要农作物,由于种植油料收益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受粮食直接补贴的影响,朔州市油料生产从2003年起连续5年呈缩减态势。2008年,在全国大气候发展油料生产的情况下和朔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全市开展实施油料振兴行动。以平鲁、右玉两县区为主,引优种,配套推广新技术,扩大优质胡麻种植面积,努力提高胡麻单位面积产量。4月份在平鲁召开了全省油料现场会,对全市的油料生产进行了专门部署和安排。以政策为保障,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油料产业化经营;利用多种资源,挖掘生产潜力,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2008年朔州市油料播种面积为28.54 千公顷,比上年的26.77千公顷增长6.61 %;产量为30595 吨,比上年的24879吨增长22.98%,呈现恢复性增长。
   (三)蔬菜生产稳定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蔬菜生产的稳定发展,成为朔州市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虽然,在此期间,与任何经济现象一样,蔬菜生产也难以摆脱经济规律的支配。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蔬菜产量的提高,产、销矛盾开始出现,蔬菜价格波动加剧,蔬菜生产有所调整,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但随着人民需求水平的增加,以及政府的引导,近年来朔州市蔬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市蔬菜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23.23千公顷,比2000年的20.36千公顷增长14.1%;比上年的21.65千公顷增长7.3%。创造了朔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的最高水平。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加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蔬菜总产也快速的增长。2007年蔬菜总产为1231626吨,比2000年的866741吨增长42.1 %。2008年受气候条件以及轮茬技术和销售不畅的影响,全市蔬菜产量减少为775078吨,比上年减少了37.07%。总之,蔬菜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甜菜生产大幅上升
  近年来,随着朔州市和大同地区制糖企业效益的好转,刺激了甜菜的市场需求量。尤其制糖企业在甜菜主产区和农民签定了生产购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甜菜的热情。从2006年起,朔州市甜菜生产连续三年增长。2008年,全市甜菜面积为6.03千公顷,产量达21371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6.95%和7.74%。甜菜的大幅增长给甜菜产区的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
  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据调查,2008年,朔州市尿素每吨2200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5.7%;碳氨每吨760元,同比上涨26.6%;硝酸磷肥每吨3000元,同比上涨61.3%;复合肥(40%)每吨3000 元,同比上涨87.5%;部分高效专用肥,同比翻了一倍。地膜每吨15500元,同比上涨7.0%。农药大多数品种价格同比上涨80-100%左右。 农资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农民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
   (二)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
  虽然,近年来朔州市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强,但由于朔州市农业生态较差,种植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2008年7月份以来,正值大秋作物快速生长期,朔州市气温持续偏高,干旱少雨,造成全市边坡区的部分粮田不同程度减产。同时,高温干旱还引发了以土蝗、草地螟、红蜘蛛为主的病虫害偏重发生,给农民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玉米积压导致农民即期投入乏力
  尽管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但玉米价格有所下降,农民产生惜售心理,造成春播前夕大量的玉米仍积压在农户手中。玉米是朔州市的主产作物,玉米卖难使手存现金本就很少的农民资金周转愈发困难,从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即期投入。
  三、稳定发展种植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
  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发展粮食生产、特色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关系。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加之土质差,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但是必须防止一窝蜂现象。结构调整要依托市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绿色,发展安全生态农业,构建合理的多元种植结构。
   (二)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从朔州市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把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支持和保护的重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弥补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要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国家给予农资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农资部门要积极调配各项物资,确保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足额供应,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将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农民手中。质监、农业等部门要经常深入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市场,严查流入市场的假冒伪劣农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农资流通环节价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民利益。
  (四)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及运用,对于种植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朔州市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扶持农户和企业加入信息网络,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扶持一批经营门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营销大户,逐步形成农村营销大户群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