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04-02 00:00
信息来源:
朔州市人民政府

打印信息

关闭页面

字体放大

字体重置

字体缩小

收藏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页面
2009年朔州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简析
时间:2010-04-02 00:0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朔州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保”任务战略目标,拼搏进取,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朔州市建筑业乘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东风,抓住全市投资建设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宽经营渠道,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全市建筑业在危机中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建筑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企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业法人单位共82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家,劳务分包企业3家,国有企业18家,集体企业8家,有限责任公司23家,私营企业29家。2009年全部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33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211029万元,占完成产值的48.72%,比上年增长17.80%;集体企业完成47445万元, 占完成产值的10.95%,比上年增长22.1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83083万元,占完成产值的19.18%,比上年增长11.63%。
(二)、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末,全市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总计312067万元,比上年增长3.96%。上交税金16669万元,比上年增长19.06%。
(三)、施工装备继续提高。2009年末,全市自有机械设备净值48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7%;自有机械设备10236台,比上年增长8.63%;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18360千瓦,比上年增长5.52%。
(四)、装饰装修业成为建筑业的亮点。2009年,全市建筑企业中完成装饰装修产值35180万元,比上年增长49.43%,装饰装修业已成为充满活力、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
二、建筑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
(一)、建筑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54921万元,房屋拆迁、道路改建、农电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投资,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建筑业在推进我市“两宜城市”建设进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09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 倍。竣工房屋价值119669万元,比上年增长3.1 倍。一大批民用住宅的建成和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我市“两宜”城市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建筑业的发展为全市劳动力的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建筑业全部从业年末人员达21222人,比上年增长7.54%,增加就业人员1488人,为推进就业和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我市建筑业虽然取到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问题依然不少,诸如建筑业企业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技能不足,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等问题都急需改进。
(一)、高产值低效益的特征十分明显。多数企业仍未摆脱高产值低效益的困扰,主要体现在利润下降。2009年工程结算利润为13758万元,比上年下降25.40%;全市营业利润为11065万元,比上年下降38.04%;利润总额为10725万元,比上年下降14.83%;其中:2家二级资质企业亏损,亏损额为4506万元,1家一级企业亏损,亏损额为4400万元。
(二)、经营机制不健全,拖欠工程款问题突出。一些企业因生产任务不足,以低价竞标抢占市场份额;工程项目业主肢解发包工程、压低标价、承包单位转包及企业挂靠、业主要求垫资等不正当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加上巨额拖欠工程款,造成大批建筑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经营利润微薄,影响了企业在科技、设施方面的投入,致使一些企业再生产难以为继。2009年底,全市应收工程款为72235万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竣工工程应收款达516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5%。
(三)、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近年来朔州市建筑业施工队伍虽然有所增长,但企业规模不大,生产经营分散,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强,企业管理水平、创新能力、融资能力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面对省内、省外强势建筑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生存和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如挂靠资质等级建筑企业的项目部大量雇用临时工,其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加上有的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重视不够,而施工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人员素质远远适应不了这些要求。2009年末,全市资质以上企业共82家,没有一家是特级企业,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8家,其余均为三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整体竞争能力不强。2009年全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平均人数为27222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3801人,只占13.96%,
(四)、建筑业企业偿债能力依然较差,资金紧张的矛盾仍然存在。2009年,朔州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负债203063万元,比上年净增259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66%。可以看出,朔州市建筑业企业偿债能力不容乐观,加之拖欠工程款高居不下,从而造成企业生产周转的资金更加紧张。
(五)、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难以“走出去”。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外地建筑企业凭借极强的竞争力,在朔州市承揽的建筑工程业务呈现扩大趋势。一批大项目均被外地建筑企业抢占。同时我全市建筑企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管理模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个性化特征不明显,在大工程、大项目的承揽上,朔州市建筑企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还没有真正打入市外建筑市场,实现“走出去”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发展建筑业的措施建议
(一)、规范建筑市场,为建筑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质量、安全、工程造价、建材使用管理。二是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重点是完善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和材料、设备采购等招投标制度,进一步规范工程发包和承包行为。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按资质等级承包相应的工程项目,禁止转包、挂靠等行为。四是培育和发展建筑中介组织,加强对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和计量检测等建筑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五是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培育、规范和发展建材、劳动力、机械设备租赁、技术、信息、资金等建筑要素市场,提高各要素市场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建立完整配套的建筑市场体系。
(二)、加快建筑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一是继续扶持私营建筑企业。积极帮助私营建筑企业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推进私营企业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家族式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促进其提档升级。二是调整建筑行业组织结构。根据建筑企业特点,明确各类企业的市场定位,创建名牌企业,建立合理的工程总分包体系,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多种类别企业的组织格局。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拉长建筑产业链,支持龙头建筑企业。四是立足长远调整建筑市场布局,在努力提高本市建筑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市场空间,要积极“走出去”,到市外承揽建筑业务。
(三)、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和新的管理改造传统的建筑业。研究开发城市新型住宅和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以及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要依托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建筑技术市场。
(四)、改进企业管理,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一是支持骨干建筑企业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引导企业制订发展战略,突出主业的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二是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加强工程验收的质量监督。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做好成本核算,大力降低工程成本,搞好工程竣工结算,减少或防止工程款拖欠。五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开展生产“零事故”活动和创建文明安全工地活动。
(五)、发展节能绿色建筑,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施工扬尘、噪声等污染的力度。二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工作,唤起全民节能意识,建立经济激励制度,使建筑工程都能按照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提高队伍素质入手,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是抓好建筑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二是抓好工人技术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三是搞好人才引进工作。指导和支持建筑企业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监督和服务。抓好建筑市场管理、建筑业行业管理、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监督管理和建材产品的使用管理,特别要重点抓好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的建筑市场管理和重大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将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法制建设、综合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您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联系我。我们努力改进网站服务,让更多市民朋友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