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面对挑战奋力前行的五年。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努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克服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为下一步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特点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朔州工业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为最快年份,工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增速(可比)达到26%;2009危机之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73.48亿元,仍以18%的增速,超出全省平均增幅15.5个百分点的显著优势,在全省11个市中一路领先;201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60.09亿元,继续以18.1%的速度保持了高昂的发展势头。五年间,工业企业单位数由期初的162家,增加至207家,增长27.78%;工业总产值增长2.5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99 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4.39%;利税增长6.95倍。
  “十一五”期间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新兴工业产品进一步增多。2010年全市原煤产量15994.82万吨,是2005年的2.01倍;发电量达到217.03亿千瓦小时,是2005年的1.09倍;日用陶瓷59576万件,是2005年的2.13倍。“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产品结构调整,一些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工业锅炉、化学药品原药、商品混凝土、耐火材料制品等新型产品呈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原煤(万吨)

7948.5

9274.9

10822.8

11844.8

12684

15994.82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98.5

222.5

224.2

207.5

195.54

217.03

乳制品(吨)

260503

255663

444103

217468

175614

170374

白酒(吨)

600

911

1515

2697

3123

4259

焦炭(万吨)

2.2

1.4

7

8.5

 

1.04

化肥(万吨)

9.8

9

10.7

6.1

7.51

6.4

水泥(万吨)

80.7

64.7

75.2

53.9

100

68.42

陶瓷(万件)

27950

30426

39929

29394

51287

59576

铁合金(吨)

44823

81081

122997

131821

109890

93100

电石(吨)

94627

78799

64329

79043

45754

31309

  (三)煤炭行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型行业注入活力。
  五年来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行业数量不断增加,行业大类从2005年的12个,增加至2010年的16个。煤炭做为主导产业独领风骚,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煤矿机械化改造快步推进,煤炭生产能力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其对全市工业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且主导地位不断得以增强。从行业所占比重看,五年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71.68%,上升为2010年的86.05%,提高14.3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0.03%上升为2010年的1.21%。值得关注是“十一五”期间受能源工业结构优化、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电力行业“上大压小”,以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等影响,使得部分行业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从2005年的11.94%,下降为2010年的5.84%,下降6.3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2.15%,降为2010年1.96%;食品制造业从2005年的4.63%,降为2010年的1.6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2005年的2.58%,降为2010年的0.62%。而新增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2010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49%。因此,煤炭行业仍然是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十一五”期间分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单位:万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647462

956767

1479247

2139020

2297950

3098557

农副食品加工业

4400

6967

11477

12743

10220

15361

食品制造业

41791

39645

45743

46730

46472

58647

饮料制造业

3701

2353

4233

8205

16333

2019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61

11674

13389

26029

35676

4343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3276

21420

25080

23354

20446

22407

医药制造业

 

 

621

2504

1234

6459

非金属制品加工业

19454

26679

33315

40419

75871

7057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809

12712

17923

24510

12414

2761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6695

47258

70723

42304

1505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07923

194227

106530

132463

177448

210271

  (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成长,股份制企业发展迅猛。
  股份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股份制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不断加大,股份制经济的影响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6%,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06%,总量是2005年的70.45倍。从经济类型分组来看,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除股份制经济比重增大外,其余经济类型均较“十一五”期初有所下降。2010年,全市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3.29%,比重比2005年下降39.7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29%,比重比2005年下降3.8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19%,比重比2005年下降2.02个百分点。
  (五)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贡献不断加大。
  1、主要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73%,是2005年的3.27倍;实现利润1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65.82%,是2005年的9.78倍;实现利税192.86亿元,比上年增长52.88%,是2005年的6.95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3%,比2005年减亏4953万元。2010年,总资产贡献率20.06%,比2005年上升14.1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8.74%,比2005年上升14.4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49.04%,比2005年下降23.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63次,比2005年减缓0.32次;产销率96.17%,比2005年增长0.6个百分点。
  2、主导行业利润快速增长。2010年,1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实现增长。利润超过亿元的有3个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0.3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1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1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16倍、9.09 倍和8.24 倍,各占全市利润总额的93.61%、1.04%和3.88%。全市主导行业中,有三个行业行润超过千万,分别是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售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利润6894万元、7564万元和2355万元,分别较2005年增加2546万元、7469万元和1891万元。
  二、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启发和思考
  盘点“十一五”,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结构调整政策驱动、市场拉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取得的,是在地区产业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实现的,成果来之不易。朔州的优势在煤,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我市抓住煤矿资源整合的机遇,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并举,使全市工业经济确保了长足的发展。
  (一)煤炭企业顺利完成资源整合,推动全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煤炭行业资源整合进展顺利,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全市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2009年我市下定决心开展全市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201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主体企业和煤矿企业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上下一心、抓住关键、精心组织、完善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截至目前,煤矿兼并重组取得显著成效,兼并重组协议签订率达到100%,主体到位接管率99.3%,采矿许可证换发率达到100%,资金补偿到位率达92.3%。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1亿元,建成机械化综采矿井44座。煤炭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煤炭工业已成为朔州工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跨越发展的动力源,煤炭工业为朔州工业科学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二)抓住煤这个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我市经济“一煤独大”,产业链条十分单一,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以“煤”为媒,扩展“煤化工”产业链条,做好转型发展,做深做透这块“煤”文章十分重要。2010年,全市月度原煤平均产量已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全年共生产原煤15994.81万吨,比上年增长26.1%,是2005的2.01倍,其中:地方煤矿生产原煤5606.54万吨,比上年增长40.78%;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原煤10388.27万吨,比上年增长19.39%,生产洗煤10444.41万吨,比上年增长16%。2010年,全市地方煤矿销售原煤5600.79万吨,比上年增长41.10%,销往省内2851.58万吨,销往集运站1824.54万吨,通过铁路直接售予外省市917.87万吨;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洗煤7413.47万吨,比上年增长17.64%,销往省内1202.14万吨,通过铁路直接售予外省市6211.33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煤炭生产——煤炭洗选——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是我市煤炭工业的主导产业链,既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巩固提升煤炭产业素质、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形成产业链全循环的运行模式,重点实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加快粉煤灰高端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应用,特别是要实施粉煤灰提取炭黑、氧化铝工业化利用、加快粉煤灰提取硅铝钛合金项目建设进程,开辟粉煤灰高端利用、精细化发展的新领域。
  (三)投资项目促使电力工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市投资规模快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2010年,在建电力工业项目共有15个,总投资达到203亿元,其中煤矸石发电项目3个,风力发电项目7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1个,垃圾发电项目1个,2010年,电力工业累计完成投资63.3亿元,同比增长29.7%。在建电厂全部投产后,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83.1万千瓦,其中煤矸石发电267万千瓦,占34.1%;新能源发电55.5万千瓦,占7.19%。电力生产将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发生质的变化,电力做为支柱产业地位将得到更进一步巩固,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有1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4亿元,是2005年的1.6倍,但是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1%。我市特色农业为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良好的供给来源,城乡居民快速提升的消费能力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山西八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都将为我市发展食品工业带来良好发展契机。朔州食品工业应向大、特、名、优方向发展,要使食品产业逐步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加工业作为工业新型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发展惠农富民产业。现阶段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中大科技、古城乳业、鑫邦燕麦、晋北粮油、山阴玉龙、朔城区山老汉、应县雅士利等农业龙头企业。要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食品工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朔州地方特色的系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