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在宏观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朔州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务工工资水平整体提升,农产品价格的逐步走高,相当部分抵消了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对全市480个农户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902.7元,比2005年增加2821.8元,增长91.6%,年平均递增13.9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92.73元,比2005年增加1571.73元,增长91.3%,年平均递增13.8个百分点。
  农民纯收入构成及其特点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朔州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全面增长,收入构成呈现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下降的格局。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首次突破30%,家庭经营收入下降至61.4%(见下表)。
  2010年朔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表
   单位:元、%  
  

指   标

2010

2005年

2010年比2005年增长

收入构成

增加额

增幅%

年均递增%

2010年

2005年

合计

5902.7

3080.9

2821.8

91.6

13.9

100.0

100.0

1、工资性收入

1792.94

725.9

1067.0

147.0

19.8

30.4

23.6

2、家庭经营收入

3622.84

2222.8

1400.0

63.0

10.3

61.4

72.1

3、财产性收入

114.92

79.2

35.8

45.3

7.7

1.9

2.6

4、转移性收入

371.99

53.1

318.9

600.5

47.6

6.3

1.7

  (一)工资性收入占比首次突破3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非农劳动力比重逐年上升,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且工资水平提升,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92.94元,比2005年增加1067元,增长147.0%,年平均递增19.8%,拉动农民收入增长34.6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7.8%;占农民收入的比重30.4%,比2005年提高6.8个百分点。
  1.本乡地域内就业收入持续增长。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及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的施工,促进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就业,且全市各地的雇工工资水平普遍比2005年提高。2010年朔州农民人均本乡地域劳动收入1139.26元,比2005年增长104.4%,年平均递增15.3个百分点。
  2.外出务工收入增速提高。农民外出就业人数及务工薪酬的增长带动外出收入增幅明显回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566.72元,比2005年增长6.3倍,年平均递增48.8个百分点。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9.6%。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22.84元,比2005年增加1400元,增长63.0%,年平均递增10.3个百分点;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4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6%;占农民收入的比重61.4%,比2005年下降10.7个百分点。按家庭经营三次产业收入看:
  1.第一产业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32.97元,比2005年增加1310.1元,增长76.0%倍,年均递增12.0%。主要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拉动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单产提高,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从农、林、牧、渔各业情况看:
  (1)农业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2684.94元,比2005年增加1301.34元,增长94.1%。
  (2)牧业经营小幅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347.26元,比2005年增加5.5元,增长1.6%。主要原因:“十一五”时期的一系列事件-----禽流感、猪兰耳病、羊饲养由多数散养走向圈养,“三聚氰胺”事件、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等等都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几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扶持的规模健康养殖才使畜牧业逐步走出阴霾,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林业收入绝对量小。随着全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近年来林产品价格较快上涨,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加大生产投入和山地综合开发力度,但因朔州林产品极少且植树造林只是为了防风固沙和美化、绿化环境。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0.76元,与2005年的不达0.01元相比有较大增幅。
  2.第二产业收入出现下降。2010年,农民经营第二产业纯收入8.77元,比2005年人均减少24.03元,减少73.3%。
  3.第三产业收入平稳增长。2010年农民经营第三产业纯收入581.1元,比2005年增加113.9元,增长24.4%。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498.67元,增加189.57元,增长61.3%;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收入72.25元,同比减少56.85元,减少44.0%。
  (三)财产性收入来源多元化。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14.92元,比2005年增加35.8元,增长45.3%,年平均递增7.7%;拉动农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3%;占农民收入的比重1.9%,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租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利息等。当前农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充分利用自身家庭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各种投资活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当地农民房屋;另外,弃农经商、外出务工的农户增加,促使农户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上升,人均11.78元,可以说是从无到有。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迅猛。随着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广大农民的“受惠面”越来越广,享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政策性”收入不断增加。如: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农民获得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等收入增加;规范津贴补贴和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离退休金及养老金大幅提高;农民积极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医疗费收入不断增长;政府提供的无偿扶贫扶持款、救灾救济款、购买家电退税等其他转移性收入的提升也带动转移性收入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71.99元,比2005年增加318.9元,增长6倍多,年平均递增47.6%;拉动农民收入增长10.4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1.3%;占农民收入的比重6.3%,比2005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农民总支出构成及其特点
  “十一五”期间,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农村消费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支出增幅提高。呈现生产投入一三产业增,二产降,八大生活消费全面增长的格局。2010年,农民人均总支出6256.93元,比2005年增加3412.63元,增长120.0%,年平均递增17.1个百分点。
  (一)农民生产投入增加。近年来,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价格的稳定上涨,增强了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信心,农机购置补贴的刺激,更加调动农民增加对生产的投入,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349.48元,比2005年增长141.3%,年平均递增19.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1694.18元,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生产费用支出0.95元,下降87.5%;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654.35元,增长161.9%,年平均递增21.2个百分点。 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及雇工支出140.46元,增长176.5%,年平均递增22.6个百分点。
  (二)八大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之近年收入的较快增长,推动农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农民更加注重身体的保养、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时尚、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92.73元,比2005年增加1571.73元,增长91.3%,年平均递增13.8个百分点。
  1.食品消费支出人均增加568.99元。受收入提高、消费观念变化和农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的共同影响,2010年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382.99元,比2005年增加568.99元,增长69.9%,年平均递增11.2个百分点。但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却在下降,2010年农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42.0%,比2005年下降5.3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服装支出占69.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自身衣着不仅停留在保暖阶段,而是更加注重款式、质量,衣着消费日趋成衣化。全年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56.08元,比2005年增加100.08元,增长64.2%,年平均递增10.4百分点。其中购买服装支出人均178.17元,占69.6%。
  3.居住消费大幅增加,居住面积继续扩大。2010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83.48元,比2005年增加390.88元,增长2倍多,年平均递增24.8%。其中,居住消费品支出495.38元,增长227.4 %;居住服务性消费支出88.10元,增长113.3 %。年末农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0.97平方米,比2005年扩大1.41平方米,增长7.2%。
  4.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加上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刺激,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2010年农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100.94元,比2005年增加47.64元,增长89.4%,年平均递增13.6%。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35辆,增长1.7%;彩电88台,减少4.7台,减少5.1%;电冰箱29台,增加9.9台,增长51.87%;洗衣机57台,增长6.9 %;移动电话66部,增加45部,增长2.1倍;热水器3台、微波炉0.3台、抽油烟机7台、家用计算机4台、生活用汽车1辆,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幅增长。
  5.交通通讯支出增速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交通通讯支出人均214.76元,比2005年增加115.26元,增长115.8%,年平均递增16.7%。其中,购买交通和通讯用品支出人均72.99元,增长53.0%;交通服务支出人均38.61元,增长181.6%;通讯费支出人均103.16元,增长170.8%。
  6.文教娱乐支出小幅增长。文教娱乐支出人均343.22元,增加78.72元,增长29.8%,年平均递增5.4%。其中,购买文教娱乐用品支出人均46.84元,增长58.8%;学杂费支出人均167.69元,减少20.5%。
  7.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医疗保健支出人均370.59元,增加256.39元,增长224.5%,年平均递增26.6%。其中,购买药品支出人均98.04元,增长170.1%;医疗费支出人均265.17元,增长274.5%。
  8.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平稳增长。殡殓费、购买化妆品、美容美发等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人均40.68元,增加14.08元,增长52.9%,年平均递增8.9%。
  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灾害影响。朔州市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年九旱,是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方。近年来,大部分地方除受旱灾影响外,一部分地方还遭受冰雹、低温冻害,如果没有老天爷的帮忙,一直连续干旱,从目前的水利设施来说,大面积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农作物将严重受灾,对种植业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45.5%的朔州农民收入影响巨大。
  (二)农户贷款难度较大。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农户为扩大生产规模所增加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据调查,2010年全市农民期末债务余额中,人均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所得仅8.38元,而个人借款额达15.45元,高出金融机构贷款1.8倍。民间个人借款利息达1.5分---2分,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但因农民没有值钱的东西做抵押,而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导致农民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本偏高,增收效益减弱。
  (三)农户理财方式单一。近几年朔州农民财产性收入逐年增长,但不论是绝对额或占收入的比重都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农民理财方式主要是储蓄存款,储蓄性金融资产比重偏高,其他金融资产比重较低。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拥有金融资产8429.51元,其中73.3%的金融资产是银行存款。在目前物价涨幅较高、银行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储蓄额比重偏高使得农户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在缩水,阻碍了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单一的理财方式也使得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四)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目前朔州非农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35.2%,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力,多是农业生产主力军,无论是在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优秀群体。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一些老弱妇幼,外出务工家庭农业生产,一般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只能解决吃粮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科学种田难以推广,第一产业增收空间较为有限。
  “十二五”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拉动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虽然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受农业生产效益的限制影响,对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能促进农村社会分工水平提高,进而通过提高农村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
  (二)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强化地方产业集聚能力。探索适合本地域特点的农民增收模式,根据地方的经济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扶持“一村一品”,利用地方产业集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提高相关产业盈利能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一是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摸底调查,全面调查掌握困难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支出和致贫原因,实行分类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农村低收入保障的范围。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调整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和报销范围。四是不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支持低收入农户贷款的到位。五是调整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方向,调整农业补贴重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