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总产稳步增长。2010年,随着国家稳定粮食生产措施的出台,以及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粮食收益预期较好。粮食价格的走高和粮食补贴政策的及时兑现,有力地调动了我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秋粮播种面积为373.37万亩,比上年的366.76万亩增长1.8%。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调查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与全面统计相结合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搞准种植业产品产量,提高统计调查效率,按照省统计局统一安排部署,2010年,我市将往年抽取地块的抽样调查方法,改革为抽取农户的种植业全面统计调查方案。据改革后的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全年秋粮产量为17.65亿斤,比上年的14.34亿斤增长23.1%。
2010年,我市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形势呈现稳步发展态势。政策的引导、保障和有利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油料生产。全市油料种植面积45.59万亩,比上年的43.08万亩增加2.51万亩,增长5.8%;产量0.63亿斤,比上年的0.55亿斤增加0.08亿斤,增长14.5%。随着周边制糖企业与农民种销合同的签订,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刺激了农民种植甜菜的热情。全市甜菜种植面积7.93万亩,比上年的5.73万亩增加2.2万亩,增长38.4%;产量4.35亿斤,比上年的2.89亿斤增加1.46亿斤,增长50.6%。受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7.45万亩,比上年的28.06万亩减少0.61万亩,减少2.2%;但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蔬菜产量达14.46亿斤,比上年的14.03亿斤增加0.43亿斤,增长3.1%。
优质品种比例扩大。全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甜菜为“六大种植板块”,依托资源优势,引进优质品种,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实施玉米丰产增粮、设施蔬菜增收、油料振兴等重点工程。2010年,我市优质玉米面积扩展到200多万亩,直接拉动全市粮食增产。
(四)农民组织化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形成专业合作等组织,采用合同、订单、服务、购销等形式,有效的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使全市种植业逐步向以销定产、产销对接的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流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市农民经纪人发展到5万人,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01个,带动5万多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2010年,以甜菜、瓜菜、胡麻、马铃薯等为主的农作物合同订单面积达到88万亩。
(五)农业行政执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广辟宣传渠道,加大农业法制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法制培训班、开展农业法制咨询、接受群众投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农业法律法规,提高了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率,增加了农民的法治意识。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农资部门积极调配各项物资,确保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足额供应,将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农民手中。质监、农业等部门经常深入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市场,严查流入市场的假冒伪劣农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农资流通环节价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确保农民利益。
一、种植业生产离市场农业的要求差距还远。农产品生产的数量多,但品质优、安全卫生无公害的相对仍然较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低水平、作坊式的较多,能够上档次、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少;农产品生产基地个数较多,但按产业化模式经营,形成规模的少;从事农产品运销的农民多,但有序组织的相对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形成不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工程。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广普及优质农产品配套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各种高效种植模式栽培技术;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等手段,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全面高标准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