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队伍逐步壮大,扩大了社会就业。五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求,全市建筑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资质建筑企业80个,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加24个,增长42.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8个,占22.5%;集体企业10个,占12.50%;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7个,占33.75%;私营企业25个,占31.2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个,占1.25%。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骨干,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和个体建筑队等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的格局。
  (二)、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1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09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30.02亿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30.02%;竣工产值30.90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12.19亿元,增长65.16%,年均增长10.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6.05万平方米,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68.95万平方米,增长89.43%,年均增长13.63%;竣工房屋面积94.25万平方米,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27.55万平方米,增长41.30%,年均增长7.16%。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全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达202.13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148.45亿元,增长2.77倍,年均增长30.37%,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4.05%。建筑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有力促进了朔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长期以来,朔州建筑施工活动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拥有的机械设备数量少、装备水平低。201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自有机械设备总台数10916台,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3498台,增长47.16%,年均增长8.03%;总功率167624千瓦,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31963千瓦,增长23.56%,年均增长4.32%。装备的加强、施工能力的提高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使得全市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并且提高了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十一五”以来,全市建筑业市场在加快经济建设中得到较快发展,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各企业普遍加强了经营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也随着企业管理的加强而逐渐趋好。2010年,建筑业企业实现税金及附加1.56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7.27%;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79%。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十五”期末的2005年8.54万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16.73万元/人,增长95.89%,年均增长14.39%。
  (一)、建筑业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十一五”以来,全市建筑业内部结构逐渐得到优化,建筑企业单纯以房屋建筑的施工企业减少,逐步向交通、市政、装饰等跨专业方向发展,企业内部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优化。但从全行业情况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仍是我市建筑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全市建筑工程产值占全部总产值88.83%,而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企业仅占市场份额的11.17%,建筑行业发展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筑企业资质较低,建筑业竞争力偏弱。目前,全市无1家特级企业,一级企业仅7家,其中上亿元的产值只有2家(山西电力建设二公司、朔州市路桥公司),没有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企业缺乏品牌知名度,参与投标,中标的机会不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在一些大项目、大工程的招投标中无法与外来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竞争,一些大项目、大工程的建设只好拱手让外地注册企业中中标施工,使大量的税费流失。
  (四)、结算障碍较多,工程应收款继续增长。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利润有所增长,但应收工程款还比较大,2010年,全市应收工程款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3.93%, 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2.76%。施工企业迫切希望工程竣工后,尽快进入结算程序,以便加快企业资金回笼和周转。然而,一些项目单位在工程竣工后,往往以种种理由拖延结算时间,造成“竣工容易结算难”,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又一难题,严重制约了建筑业企业的发展。
  (一)、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级政府要引导、扶持和支持建筑企业,大力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和强强联合,按照要求实施规范运作,壮大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通过企业的改组,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信誉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建筑企业群体,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