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朔州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按照山西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早动手,早谋划,早部署,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出台了朔政发〔2008〕8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和朔政发〔2008〕83号文件《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通知》重要文件,对全市做好服务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提出详细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围绕各自行业职责发文件、出方案、定措施,为开展服务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想方设法为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全市上下掀起了发展服务业的新高潮,为发展服务业创造出别样宽松的发展环境。
  发展服务业是满足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福利的重要保障,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时期,朔州响应全国、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大力号召,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质环境,总量规模不断攀升,一年一个新气象,一年一个新台阶。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从2006年100亿元的突破,到2008年200亿元的跨越,再到2010年250亿元的超越,显现出服务业强劲发展势头。“十一五”时期累计实现增加值989.6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90.3亿元增加699.3亿元,“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平均增幅达13.3%,服务业占GDP平均比重达40.9%。
  “十一五”时期,朔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山西的重大投资决策和战略部署,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突破性发展服务业,全市服务业投资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势头。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朔州服务业实现投资总额410.0亿元,为“十五”时期服务业投资总额的5.2倍,年均增速达34.6%。从对全行业投资的贡献程度来看,“十一五”时期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比重为36.9%,高出“十五”时期4.0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从而为“十二五”朔州经济持续稳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引擎。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的日益繁荣,服务业单位与日俱增,法人单位、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均保持稳定增加态势。在“十一五”时期,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全市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6701个,比2004年的4646个增加2055个,增长44.3%,年均递增9.6%;从业人数逐步扩大,2008年为155302人,比2004年的111988人增加43314人,增长38.7%,年均递增8.5%;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数2008年末为31518户,比2004年的28792户增加2726户;从业人数2008年为103493人,比2004年的59039人增加44454人。
  “十一五”时期,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交通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2006年的7336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551公里,年均递增13.6%;客运量由2006年的1580万人提升到2010年的2992万人,增长89.4%,年均递增17.3%;货物周转量从2006年的285650万吨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48007万吨公里。
  “十一五”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买方市场的日渐成熟,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稳步实施和强劲推动下,朔州城乡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超级市场、连锁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在成长中数量日益扩张,消费市场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大型贸易企业不断增加,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繁荣活跃。2010年末朔州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9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增长22.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从2006年的8.2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22.2亿元,平均每年以28.4%的速度快速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十一五”时期,朔州各级金融机构围绕全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货币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服务方向和重点,创建一流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扩大信贷业务范围,拓宽聚集资金渠道,金融事业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态势,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持续扩大。各项存款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76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3倍,年均递增26.8%;各项贷款保持适度增加,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10.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年均递增18.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在居民消费行为改变及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驱动下,居民理财观念逐步转变,财产保全、人寿健康、教育投资等短期投资长期受益的理财方式备受青睐,推动了保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各种保险机构稳定增加,保险业务量持续扩大,保费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末全市各级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11.89亿元,比2005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5%。截止2008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51个,员工人数达1283人,资产总额114924万元。
  “十一五”时期,朔州积极贯彻国家、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保障整个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市房地产投资额稳步增长。统计显示:2010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9.78亿元,比2005年增长2.68倍,年均递增29.8%。“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45.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9.5亿元。在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06年的49.0万平方米扩大到2010年的59.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由2006年的74171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123096万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年均递增21.8%。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各种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朔州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末朔州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12502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7倍,年均递增41.5%;其中:进口总额11535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7.4倍,年均递增53.0%;出口总额967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6.4%,年均递增3.1%。
  旅游业有“无烟工业”的美称。她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朔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培育和扶持旅游业的力度,积极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整个旅游事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全市旅游总收入2010年末达36.83亿元,比2005年增长6.3倍,平均每年以48.7%的速度快速递增;“十一五”旅游总收入达108.9亿元,是“十五”时期总量的7.8倍;2010年末接待国内游客430.58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19.5%。旅游饭店个数从少到多,星级宾馆向更高档次、更高水准迈进,旅行社家数不断增加,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趋于现代化。
  朔州是一座以煤炭、电力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工业化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工业、轻服务业发展的传统惯性思维,部分地方和部门存在轻视发展服务业的观念,认为服务业只是制造业的附属物,忽视服务业的发展,许多生产性、生活性、现代化服务业至今仍被当作工业。因此,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朔州市,相当长时期内依赖工业经济的强劲支撑,社会资源配置集中向工业倾斜,客观上造成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再加上思想认识没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展服务业观念转变的缓慢,直接导致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强劲发展态势,抑制了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扩大内需等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带动下,朔州服务业投资规模尽管在不断扩大,但服务业投资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服务业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上,其他服务业投资行业投资规模较小,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不协调,没有形成一个竞相发展的的良性互动格局,服务业投资主体集中体现在国有资本上,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未能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既是衡量服务业总量规模发展程度的一个相对指标,也是服务业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尺,更是调整产业结构比例的重要方向。“十一五”时期朔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虽然比“十五”时期略有上升,但其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仅为7.4%,占GDP比重平均值为40.9%,低于太原、大同、阳泉、运城等城市,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的水平,更和发达国家有着更大的差距,服务业比重偏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和升级的过程,城市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从“十一五”时期朔州的城镇化水平来看,从初期2006年的42.9%提高到2008年的44.9%再到2009年的45.2%,尽管其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算其平均值不到45.0%,低于发达城市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较慢,与人口的聚集没有很好地衔接,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拥有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从事服务业的人才队伍,是朔州服务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朔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数量不足,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不足,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投入不够。传统服务业在朔州服务业中所占比重高,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目前的容量较小,缺乏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缺乏高层次的人才集聚。
  服务业是能耗低、就业量大、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服务业作为加快“两宜”城市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发展服务业的高度自觉性和强烈紧迫感。在实际工作中,要逐步转变重工业的发展思想,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业与工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已经出台各种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在“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中央、省、市投资的重大投资决策部署,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把服务业作为改善民生、扩大税源、优化税源结构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是一个适合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的领域,要放宽服务业投资准入限制,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尽快加入到服务业发展主体中来,制定服务业鼓励民间投资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行业范围,定期发布服务业投资和产业发展信息,引导民间资本向服务业重点领域分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在“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把推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模式下,把促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理顺政府管理职能,按照一定比例,从财政收入中提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家政服务、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不断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塞北最具特色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加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诱发第三产业新行业出现和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城镇化发展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户籍限制,让更多有技术、有学问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中来,增加城镇人口。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完善商贸市场设施服务。在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技术开发、科技交流等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使城镇产生极大的聚集效应,为服务业的持续扩张提供宽松的发展平台。
  各级政府在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充分抓住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针对服务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既要注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又要加强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引进,采取有力措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朔州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