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传统支柱产业全面增长。煤炭方面:1-2月份全市共生产原煤2611.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79%,其中地方企业生产735.44万吨,同比增长14.31%,中央企业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生产1875.68万吨,同比增长8.12%,煤炭行业共完成增加值57.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7%。电力生产方面:1-2月份全市共完成发电量39.87亿度,同比增长0.32%,发电行业完成增加值3.61亿元,同比增长2.67%。乳制品加工方面:与上年同期形成显明对比的是,今年乳制品生产形势出现大幅反弹,1-2月份全市共生产乳制品4.77万吨,比去年同月增长1.42倍,其中液体乳3.72万吨,增长1.72倍,乳品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1.32倍。日用陶瓷生产方面:由于国家统计局今年将“日用陶瓷”工业品种类从工业月度报表“工业产品目录”中剔除,因此在今年的工业月度报表中无法反映陶瓷产量增减变化。但从陶瓷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完成情况可以看到,1-2月份我市陶瓷行业生产表现比较突出,完成增加值0.6亿元,同比增长50.9%。
  三是行业增长面进一步拓宽。全市目前统计的21个行业大类增加值有19个行业呈现出不同程度增长。除煤、电、乳、瓷四大支柱产业外,有6个行业成倍增长,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36倍,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72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2.92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8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4倍。有2个行业增幅高于平均水平,分别是食品制造业增长92.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87.88%。有5个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分别是饮料制造业增长4.42%,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也增长18.33%,黑色金属冶煤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8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1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68%。此外,还有4个行业填补了空白,分别是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只有2个行业处于同比下降状态,分别是石油加工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一)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力量——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一是今年工业经济中补充了较多的新增长因素。“十一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的工业项目投资建设和结构调整,全市有一大批新的工业项目陆续投产见效,特别是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机械化改造使全市的主导产业素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原有的一些不够规模的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加入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行列。虽然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将工业企业的统计标准由过去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但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仍比2010年有明显的增加。与2010年相比,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48家,减少32家,净增了16家,涉及行业大类由上年的17个扩展到21个。2月份全市当月生产规模超千万元的企业就达到78家,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月度产值达到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月份就有8家,其中太原狮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朔州分公司完成产值3266万元,怀仁县耀泰洗煤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7533万元,怀仁县进利煤炭有限公司完成7419万元。这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疑将成为推动全年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二是煤炭行业升级改造效果得到逐步显现。我市煤炭行业实施的大规模机械化改造,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煤矿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在上年底煤价持续走高的市场大环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产能发挥充分。从3月9日秦皇岛港口煤炭信息反映,大秦线铁路煤炭调入量加大,煤炭运输正常,存煤量较大,煤炭价格继续保持平稳,朔州地区5200、4800大卡发热量动力煤价格分别为570元/吨和465元/吨,均比上年同期有10%左右的提高,因而煤炭工业仍将构成拉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推手。
  一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回顾去年,朔州经济在2009年的高位基础上实现13.8%的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导致GDP构成继续向第二产业倾斜,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8.8%上升为54.3%,提高了5.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却猛然下降了5个百分点。煤、电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保持在90%以上,其中煤炭行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3.7%进一步提升到86.1%。多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努力与强大的工业增势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从列入计划的2011年投资大项目行业分布来看,煤炭、电力投资仍然占到48.3%,而代表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装备制造业、轻工医药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分别占到0.2%、0.8%和1.3%。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煤炭产能进一步扩张的目标逐步实现,不难判定,煤、电独大的产业格局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子极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