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价格是经济运行的“信号灯”,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源头价格,是消费价格的先行指标,它反映工业领域产品的供求关系和结构,其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关系到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及经济总量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以来,朔州市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品价格指数(PPI)总水平振荡上行,重点行业价格变动较大。
  一、“上升”是“十一五”期间朔州市工业品价格运行的主旋律
  (一)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
  据省统计局朔州市调查监测中心对全市7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调查显示: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影响,工业品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1.78%外。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分别上涨6.98%、2.28%、11.45%、5.93%。全省2006年——2010年工业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1.0%、107.4%、122.4%、92.0%、109.5%。2006——2010年五年朔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升26.88%,年平均上涨5.38%,低于山西省年平均增长幅度1.37个百分点。
  (二)两大部类价格相差不大
  “十一五”期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价格指数相差不大,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升17.99%,所包含的采掘类和原料类价格累计分别上升35.77%和30.44%,加工类价格累计下降3.5%;生活资料价格累计上升14.88%。
  (三)部分重点行业价格升幅较大
  1、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十一五” 期间价格指数分别为114.21、102.88、113.2、94.11、108.43。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价格下降外,其余年度价格都维持上涨趋势。五年累计上升35.4%。年平均上升7.08%。
  2、食品加工业价格累计上涨6.53%,年平均上升1.3%。其中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指数五年分别为101.63、101.31、104.36、99.11、101.32。
  3、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火力发电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受国家调高了火力发电的生产价格及电力供应价格影响,“十一五”期间朔州市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累计价格指数上涨17.57%。
  4、“十一五” 期间,按照国家要求,省市相关部门价格政策调整,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价格五年累计上升20.47%。
  二、四大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朔州市工业品价格走势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实施
  近几年,国家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控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等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效能的逐步显现,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减缓,国内投资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基础产品市场供给偏紧的状况有所缓解,尤其是对朔州市重要支柱产业煤炭采选业价格上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主导产业价格走势决定了朔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总体趋势。
  同时,在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亦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在国际市场粮价飙升的情况下,2010年朔州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价格同比仅上升2.23%。由于资源约束作用,政府部门对水、电等价格进行适当上调,使部分行业出厂价格上升。
  (二)国际间的价格传导波及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价格传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朔州市的主要工业产品煤炭,以及企业购进的原料、燃料价格走势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起伏尤为明显。加之国际货币市场也处于波动较大的时期,汇率变化大,对工业企业经营也产生较大影响。
  (三)市场供求状况
  随着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趋势也由过去的“衣食”逐步向“住行”方面转变等,带动了市场对石化、黑色和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等基础性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费需求,对工业品价格起上行的支撑作用。同时,也由于部分行业产成品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一些企业纷纷新上或扩大产能,挤占有限的市场,造成行业主要产品价格下滑。
  (四)制造成本上扬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工业企业产成品的制造成本,而制造成本的高低,又对产成品出厂价格的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劳动力成本、进出口关税、信贷投放、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都会对工业品价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工业品出厂价格稳中有升,对工业企业来说是好事。以2010年为例,工业品价格指数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增加4.22亿的工业增加值,这对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透过这一主基调,纵观上下游产品价格,潜在的几个问题尚需引起重视。
  (一)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链高度相关,生产和流通领域均存在良好的引导互动关系,但地面工业企业提升经济效益阻力未除。
  从朔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内部观察,价格指数自2006年以来基本呈递减关系,即上游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指数高于中间的“原材料工业”,而“原材料工业”价格指数又高于下游的“加工工业品”。以2010年为例,三者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08.43、106.08和94.57。
  从外部观察,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三者相互关联,上下联动,价格传导滞后期的一般约为3-6个月。朔州市基本能同步运行,2010年6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103.53,三个月后的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5.6和103.0,六个月后的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5.5和103.2。
  从以上情况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传导总体顺畅,但加工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月和12月分别为90.42、93.27。说明加工类工业企业内部积聚的成本压力膨胀,高进低出,利润空间缩小,盈利难度增大。
  (二)工业产品价格优势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弱
  在资金不足、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等多种因素制约下,全市高科技产品相对缺乏,工业产品仍以初加工、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传统产品和资源型行业为主,产品研发、更新、升级进程缓慢,产业链条形成不完善,价格比较优势缺乏,造成部分企业可持续发展受挫。
  (三)工业品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影响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升幅降低,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局促不前,说明市场需求不足、供需失衡,也就是说,工业品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已影响到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并对工业品价格上升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四)部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所显现,价格调控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当前,部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行业间效益差距明显、生产与效益增幅不同步等。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产品定价话语权。只有通过整合,争夺产品定价权,才能根本上解决困境。目前我国制造业走的是一条能耗高、劳动力投入大、出口量大的“三高”路线,过分依赖原材料、劳动力以及国外市场是制造业的普遍特点,这对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隐患。
  (五)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面临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十二五期间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水价、电价、成品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产品价格改革,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仍呈升势,能源、人工费、环保费等其它制造成本不会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价格很可能会有小幅波动。这些将会直接推动工业品价格总水平变化,工业企业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
  四、推进朔州市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通过研究价格走势中蕴含的问题,从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新途径、谋划发展高新科技工业、大企业集团等方面提出推进朔州市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矛盾和压力仍然很大,为确保朔州市“十二五”期间规划目标的完成,国家和省势必将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目标。为此,朔州市在建设“三区两城”的第一年,更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等的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创新上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应利用高新技术多渠道、全方位地积极探索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即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途径。一方面,应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耗能高、工艺落后的技术、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尤其是应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做好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潜力大的原材料行业的产业升级,淘汰低效高能耗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积极鼓励、扶持,对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活动,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措施。
  (二)谋划发展高科技工业,增强企业创新意识
  推进朔州市工业健康持续发展,需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如何整合企业的产业链,打造优质品牌,从而取得产品定价话语权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坚持“科技兴企”发展战略,进行自主创新,从市场需求和竞争要求出发,选准创新的突破点,以市场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积极寻求新技术与企业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以技术创新不断占领行业科技领域制高点,使企业产品在利润高峰期到来之前组织生产,开拓市场,这样企业产品才有知名度和竞争优势,才能更多的占领市场,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和壮大。研发能力强,产品就能有唯一性,产品唯一就有定价权,有定价权,利润就高,利润高,企业福利就好,这样凝聚力就强,就能反过来推动研发。依靠的科研能力和薪酬激励,建立一套“科研——唯一产品——良好福利——科研”的正循环。此外,高科技产品受原材料影响小、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积累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有重大意义。因此,政府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扶持壮大特色科技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
  (三)加快发展工业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产业快速发展,要经过企业裂变,企业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大企业带小企业、主辅分离等多种方式,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大企业在品牌、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因而大企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中坚和骨干,一个大企业,不是一种个体的孤立行为,它往往伴随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配套企业的转移和重新聚集,越来越多的上下游项目随之进入,产业链得以不断拉长和向纵深发展,即通过产业链条,以资产重组方式,创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独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还能带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四)统筹发展工业园区,充分释放其集聚作用
  工业园区是做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有产业关联效应和配套协作功能强的企业进入集群区域;二是将原有区域中不同产业企业引入更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区,形成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三是加快园区的开展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五)及时掌握有效信息资源,积极应对产品市场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面对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时,作为企业尤其是非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市场价格调控是决定不了的,只有通过不断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规律,来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强自身适应市场、应变市场和赢得市场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保持价格与利润最优化趋势。本着“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原则,谋求企业的维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