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朔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构建和谐发展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举措,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高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居民就业渠道,落实各种增资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标准,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低收入家庭保障标准等政策陆续出台, 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高。  
  2010年朔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7.74元,比2005年增长了99.8%,年均增长14.85%。  
  (二)收入结构悄然变化  
  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改变,就业渠道日益拓宽使得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尽管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而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且二者年均增长率均超过工资性收入。  
  1、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主渠道  
  随着全市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出台,就业面逐步扩大,企事业单位薪资和奖金水平逐步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047.29元,比2005年增长102.4%,年均增长15.14%;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81.69%,比2005年的83.34%下降1.6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不再一枝独秀,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向多元化发展。  
  2、经营净收入快速提高,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朔州市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活跃,带动了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比例不断上升,经营净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063.55元,比2005年增长1.83倍,年均增长23.13%,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41%,比2005年增加1.46个百分点。  
  3、保民生措施拉动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十一五”以来,朔州市政府强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陆续出台政策提高离退休职工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转移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322.71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7%,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11.82%,比2005年增加0.03个百分点。  
  4、财产性收入比重有待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10.35元,是2005年的1.44倍,递增7.57%,增速在四项收入中居第四位。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1.54%,下降到2010年的1.07%,下降0.47个百分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朔州市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人数比较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即少数人获得了绝大多数财产性收入;三是获得财产性收入途径比较狭窄,投资品种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拓宽投资渠道是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  
  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理念发生积极变化,饮食更加注重科学营养,衣着更加注重个性品质,住房、家用汽车、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持续升温,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消费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712.69元,比2005年的人均6152.42元增长90.38%,年均增长13.74%。  
  1、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  
  2010年,朔州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817.51元,比2005年增长89.13%,年均增长13.59%。以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来表达的恩格尔系数为32.6%,比2005年减少0.2个百分点,稳定在富裕水平。  
  2、消费品种升级换代  
  “十一五”期间,以家用汽车及接入互连网的家用电脑为标志,朔州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换代时期。汽车走进平常百姓家,电脑、手机用户快速增加。截止十一五末,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21.33辆,是2005年的4.0倍;家用电脑达67.33台/百户,是2005年的2.81倍,53.33%电脑接入互联网,是2005年的2.67倍;移动电话为187.33部/百户,是2005年的1.52倍;其他如摄像机、空调器、助力车等家用设备拥有量也都大幅增长。  
  3、居住环境更加宽敞舒适  
  “十一五”时期,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商品房销售持续火爆,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明显。2010年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7.73平方米,比2005年人均增加2.15平方米。但另一方面,过高的房价将抑制居民进一步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消费需求,并抬高城市新移民定居城市的门槛,阻碍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4、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教育消费已成热点  
  近年来,居民日益注重对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KTV、咖啡馆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可供选择。据统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635.76元,是2005年的2.0倍,年均增长15.02%。其中购买文化娱乐用品花费289.56元,增长36.54%。服务支出477.03元,增长2.68倍。  
  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理念也不断增强,无论是成年人工作之余的充电,还是子女的课外兴趣班,居民的教育支出也同样大幅增长。2010年,朔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达到869.17元,比2005年增长84.58%,年均递增13.04%。其中培训班支出160元,增长2.0倍。人均教育费用支出789.67元,增长79.75%;人均教材费支出79.5元,比2005年增长1.52倍。  
  5、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于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2010年朔州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123.09元,是2005年的103.68%,年均增长15.29%。  
  6、追求健康、讲究养生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追求健康、注重养生保健支出不断增加。2010年,朔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69.11元,比2005年增长64.65%,年均递增10.49%。其中滋补保健品支出28.81元,增长13.43%,年均递增2.55%。  
  7、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落实  
  “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年提高,参加各类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多。2010年,朔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1811.29元,比2005年增长1.94倍,年均递增24.09%。其中养老金748元,增长1.83倍;公积金763.92元,增长2.27倍;医疗基金233.99元,增长3.52倍;失业基金57.95元,增长1.61倍。  
  8、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休闲度假、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团队游逐步发展到自助游。朔州城镇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10年人均旅游花费总额达311.35元,是2005年的2.64倍。  
  三、当前城镇居民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纵观“十一五”期间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升不难发现,不同收入层次的人群仍然存在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问题。资料显示,2010年按城镇居民家庭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表来看,各占20%的最高收入户组和最低收入户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291.62元和8716.74元,高收入户组比低收入户组高出22574.88元(2005年为13426.23元/人)差额比2005年增加了9148.65元,比2005年增长了68.14%。  
  (二)收入增长不稳定。  
  从”十一五”期间各年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可支配收入2006年增速为12.1%,2007年增速达到19.6%,但2008、2009则增速逐年下滑,分别为18.8%、10.7%,到2010年才有所提高为13.28%,应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  
  (三)物价上涨成为影响我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近两年物价水平一路上扬,特别是食品价格更是攀升较快。低收入高物价的双重挤压,对居民生活的提高产生较大影响。从2006年开始,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开始显示走高趋势,五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平均递增3.0%,食品消费价格总水平平均递增27.3%。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居民承受了较大的生活压力。同时食品费用的增加,减少了居民对其他享受类服务的消费,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影响。  
  四、“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展望  
  “十一五”时期,朔州市经济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本省高收入地级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其它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如果按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计算,“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3.2万元,年均递增达13%。“十一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收入基数较大,加之近两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仍很艰巨,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正视在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比如:增加财产性收入等。要认真分析研究如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民生等问题。特别是在加快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多渠道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来源,通过不断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单位工薪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收入渠道等多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收入,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五年风雨历程,五年沧桑巨变,“十一五”期间,朔州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据,见证着城镇居民家庭财富的丰盈充实,见证着小康进程的发展轨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指引下,在团结、务实、高效的市委、市政府带领下,我们必将再创“十二五”的辉煌,我市城镇居民未来的生活必将锦上添花、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