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基本单位发展状况及总体评价
2010年基本单位半年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法人单位9603个,其中:企业法人5305个,占55.24%;事业法人1328个,占13.83%;机关法人531个,占5.53%;社团法人240个,占2.49%;民办非企业法人166个,占1.73%;基金会法人1个;居委会103个,占1.07%;村委会1685,占17.55;其他组织机构法人244个,占2.54%。与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相比,全市法人单位共增加了1832个,增加23.57 %;其中:企业法人增加1653家,较经济普查所占比重提高8.24个百分点;全市共有产业活动单位3002个,较2007年减少82家;
(一)地域分布状况
从基本单位的地区分布看,单位数量最多的朔城区法人单位3684个,占全市的38.36%,产业活动单位712个,占全市25.6% ;其次是山阴县法人单位1487个,占全市15.49%,产业活动单位548个,占全市的15.6%;怀仁县法人单位1457个,占全市的15.17%,产业活动单位672个,占全市的17.6%;应县法人单位1121个,占全市的11.68%,产业活动单位481个,占全市的13.0%;平鲁区法人单位1076个,占全市的13.7%,产业活动单位232个,占全市的13.7%;右玉县法人单位778个,占全市的8.10%,产业活动单位354个,占全市的14.5%。(见表1)
全市基本单位区域分布情况(表1)
地区 |
法人单位(个) |
比重(%) |
产业单位(个) |
比重(%) |
全市 |
9603 |
100 |
3002 |
100 |
朔城区 |
3684 |
38.36 |
712 |
25.60 |
山阴县 |
1487 |
15.49 |
548 |
15.60 |
怀仁县 |
1457 |
15.17 |
672 |
17.60 |
应 县 |
1121 |
11.68 |
481 |
13.00 |
平鲁区 |
1076 |
11.20 |
232 |
13.70 |
右玉县 |
778 |
8.10 |
354 |
14.50 |
市外省内 |
3 |
(二)行业分布状况
从行业分布上看,占前二位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3262个和1803个,分别占33.97%和18.77%,排在前的行业还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为1112个、694个、329个、268个和260个。产业活动单位数量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150个,占35.01%;其次是教育、金融业,分别占24.65和10.79;(见表2)
全市基本单位的行业分布情况(表2)
行业 |
法人(个) |
比重 (%) |
产业 (个) |
比重(%) |
总计 |
9603 |
100 |
3002 |
100 |
一、农、林、牧、渔业 |
1112 |
11.58 |
48 |
1.59 |
二、采矿业 |
228 |
2.37 |
19 |
0.63 |
三、制造业 |
694 |
7.23 |
36 |
1.19 |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54 |
0.56 |
69 |
2.29 |
五、建筑业 |
234 |
2.43 |
16 |
0.53 |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68 |
2.79 |
92 |
3.06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81 |
0.84 |
126 |
4.2 |
八、批发和零售业 |
1803 |
18.77 |
223 |
7.43 |
九、住宿和餐饮业 |
141 |
1.47 |
1 |
|
十、金融业 |
44 |
0.46 |
324 |
10.79 |
十一、房地产业 |
185 |
1.93 |
5 |
0.17 |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31 |
2.41 |
51 |
1.69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63 |
1.69 |
55 |
1.83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82 |
0.85 |
29 |
0.96 |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260 |
2.71 |
13 |
0.43 |
十六、教育 |
329 |
3.43 |
740 |
24.65 |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33 |
2.43 |
75 |
2.50 |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94 |
0.9 |
29 |
0.96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3262 |
33.97 |
1051 |
35.01 |
(三)登记注册类型状况
从登记注册类型上看,内资企业占99.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0.08%;法人单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其它内资占34.14%、私营企业占29.93%、国有企业占28.4%;与2007年数据相比,私营企业增加10.03个百分点,超过了国有企业排在第二位,国有企业与2007年持平,排在第三位;(见表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法人单位(表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 |
法人(个) |
比重(%) |
合计 |
9603 |
100 |
内资 |
9595 |
99.92 |
国有企业 |
2212 |
28.40 |
集体企业 |
194 |
8.1 |
股份合作企业 |
31 |
1.5 |
联营企业 |
16 |
0.3 |
国有联营企业 |
3 |
|
集体联营企业 |
3 |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
1 |
|
其他联营企业 |
9 |
|
有限责任公司 |
861 |
8.97 |
国有独资公司 |
8 |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
853 |
|
股份有限公司 |
133 |
1.39 |
私营 |
2872 |
29.93 |
私营独资 |
1144 |
|
私营合伙 |
310 |
|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
1294 |
|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
124 |
|
其他内资 |
3276 |
34.14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3 |
0.03 |
港、澳、台商独资经营 |
1 |
0.01 |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
2 |
0.02 |
外商投资企业 |
5 |
0.05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
2 |
0.02 |
外资企业 |
3 |
0.03 |
综合以上情况,与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相比,朔州基本单位可以归纳为三大特点:(1)基本单位数量趋势增加,而企业法人增加数量占居绝对优势。(2)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朔城区(包含市区)。我市六个县(区)中,朔城区就占三分之一强。(3)私营企业超过了国有企业排在第二位。
二、对促进全市基本单位健康发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规划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进一步提高全市基本单位总体规模和质量,如何促使全市基本单位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规范发展
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元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本单位增多了才能谈得上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规范发展。鼓励发展煤基多联产,在技术选择上要尽量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我国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业化成果,使朔州的煤化工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把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在招商领域上,既要注重传统产业,也要注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同时积极引进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基础建设等项目,鼓励外商、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旅游、物流、经贸等产业。
(三)人才强市战略,助推全面振兴
切实加强招才引智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引进省内、外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采取人才租赁、聘请等形式,依托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外地人才,同时为本地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能源优势,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开展人才智力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省专家来我市服务,迅速提升企业的规模档次和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立市项目,引进新科技成果和人才。大力宣传和推广引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促进朔州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