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04-06 00:00
信息来源:
朔州市人民政府

打印信息

关闭页面

字体放大

字体重置

字体缩小

收藏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页面
“十一五”时期朔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分析
时间:2011-04-06 00:0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价格总水平的起伏波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体现了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总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果断出台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在市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格总水平呈起伏波动运行态势。2006年-2010年,我市各年度价格总指数为101.9%、104.1%、106.7%、98.9%、103.2%,以2005年为基期的五年累计价格总指数为119.7%,“十一五”时期价格总水平年平均上涨3.0%。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2006年--2007年期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保持温和上涨态势。2007年7月--2008年物价出现快速上涨,并于2008年10月达到顶峰。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市价格水平开始高位回落,到2009年8月跌入低谷(-3.5%)。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运行走势,之后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CPI从2010年由负转正,价格水平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
(一)、第一阶段CPI温和上涨
2006年--2007年5月,我市猪肉和相关产品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价格有所下跌,这一下跌使食品类价格上涨有所缓减。2006年我市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77个百分点,全年CPI累计上涨1.9%,进入2007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2月指数为2.6%,4、5月指数为3.4%。其上涨原因是:食品价格走高的动力减少,这对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是以猪肉价格为首的肉类价格大幅下跌,从2006年年初猪肉价格一路下滑,到4月五花肉跌为9元/公斤,全年下跌9.4%,影响总指数下跌0.26个百分点。其次在猪肉价格下跌的带动下水产品、蛋类、畜肉副产品、胡麻油等价格也相应有所下跌,全年分别下跌1.5%、7.8%、13.9%和19.3%。因此肉类价格的稳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第二阶段CPI快速攀升
2007年6月到2008年10月,以猪肉和食用油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出现大幅攀升,导致我市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且涨幅屡创新高。2007年7月指数上涨5.7%,8月指数上涨6.8%,创下33个月来新高,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指数首次突破5%,而后CPI一路攀升,2007年CPI累计涨幅为4.1%,比2006年高出1.2个百分点。进入2008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保持上扬的态势,1月份5.7%、2月份6.3%、3月份7.6%、9月份7.9%、10月份达到最高峰(+9.4%),创下11年来新高。其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2006年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养猪户减少相应猪的存栏率也大大减少,致使2007年猪肉市场货源紧缺价格飙升。猪肉价格的上涨影响食用油价格也连连上涨,从而带动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以此推动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二是我国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灾害,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CPI加速下降
2008年10月我市CPI创下11年来新高后,在2008年11月—2009年期间,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我市CPI11月份价格指数为6.7%、12月份指数为3.5%,涨幅比10月份回落5.9个百分点,随后CPI的涨幅加速回落。2009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CPI的涨幅直线下滑,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3月份CPI为99%,跌入负增长,8月份跌入低谷,下降3.5%,比最高峰值的2008年10月下跌了12.9个百分点。
(四)、第四阶段CPI震荡回升并稳步上涨
进入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增长。随着政府采取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的进一步显现,我市价格总水平止降趋稳,逐步走出低谷,CPI由负转升,从此又开始进入了新一轮上升通道。全年CPI的回升势头明显,涨幅持续。一季度CPI上涨2.6%,二季度CPI上涨3.2%,三四季度CPI均上涨3.5%,全年累计上涨3.2%,通胀预期再度加强。市场物价震荡回升并稳步上涨的原因:一是宏观政策效应的显现。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从2008年第四季度果断实施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相应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以扩大国内需求。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的有力刺激下,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从而推动CPI稳步回升。二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部分农产品需要外地调入来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生产地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我市部分农产品的供应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导致我市农产品货源短缺价格异常升高。如绿豆、大蒜等一系列产品。2010年我市食品价格上涨9.8%,拉动CPI总指数上升了3.14个百分点,对物价上涨起决定性作用。
二、CPI的上涨对我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CPI温和上涨能化解居民对涨价的预期心理,并对经济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CPI上涨幅度过大就会错误引导投资需求,容易诱发通货膨胀。如果CPI持续走低,且幅度较大时,虽然短期看物价走低对居民消费有利,但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不利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更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物价的关系,保持物价温和上涨,维护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今年我市大米、鲜菜价格涨幅较高,居民的购买量相对减少,其中鲜菜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8.38公斤/人,但食品的消费支出是增长的,比去年增长75.59元/人。可见,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导致居民减少了部分食品的购买量,以降低生活成本,从而使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城镇低收入居民。从“十一五”时期我市市场价格走势看,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推动所致。虽然说2010年的食品支出较去年有所上涨,但部分食品的购买量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低收入群体在消费方面仅求温饱,可是,粮食、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影响的他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三、稳定市场物价的对策及建议
(一)全力稳定农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因为它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较大,如能在短期内把食品价格降下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然会回落。因此我们要重点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比如增加蔬菜的供应,大力扶持蔬菜农业发展,引导生猪生产健康稳步发展,防止生猪价格大起大落。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对粮食经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政策优先实施、尽快落实、力争抓出明显成效。
(二)、努力降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他们对一般性的物价上涨承受力有所增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大部分的居民家庭影响不大。但是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比较严重。因此要落实办法和措施,努力将日常生活品的上涨给低收入群体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三)、严格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场价格监测系统。在当前的物价形势下,政府采取临时干预政策,遏制价格上涨势头十分必要,但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巡查监督力度,严禁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同时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及时、敏锐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商品价格的走势,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最新动态,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您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联系我。我们努力改进网站服务,让更多市民朋友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与努力。